近年來,馬鞍山市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立足自身實際,全力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政策、服務、人才“三張牌”,科技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
2024年,預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250家,居全省第四位;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突破1500家,居全省第四位。
打好“政策牌”,構建梯次培育政策體系
政策加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推動科技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必須打好‘政策牌’,構建完善的梯次培育政策體系。”市科技局高新科副科長王瑞說。
近年來,我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中,《馬鞍山市科技型企業培育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明確了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定條件、管理流程和支持措施,確保政策精準落地。同時,我市還通過動態培育入庫、常態化走訪調研、政策宣講培訓等措施,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安徽金晟達生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該項政策的受惠企業之一。在我市2023年度科技型企業認定中,該公司憑借其在人工智能算法、關鍵光譜、芯片研發等領域的卓越成就,被認定為“2023年度市級獨角獸(培育)企業”。全市另有11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瞪羚企業、市級瞪羚(培育)企業。
科技創新券政策為企業開展研發增添了底氣。自我市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券政策以來,已迭代升級至3.0版,科技創新券申兌范圍從原先僅限于長三角區域擴大到全國,在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聯通匯聚全國范圍優質科創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邁出了更加開放的步伐。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創新券累計兌付7批次47個項目,兌付金額407.55萬元,帶動研發投入1190萬元。
此外,我市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打好“服務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我市積極打好“服務牌”,通過建設科研平臺、優化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市科技部門大力推動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一批產學研合作平臺。通過深化與安徽工業大學等高校的科產合作機制,開展產學研合作。據統計,2024年,安徽工業大學與我市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140項,合作金額達1470余萬元。這些合作項目的開展,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還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為暢通技術成果走向產業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市科技部門赴合肥市“科大硅谷”考察學習,提出了推動安徽工業大學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師生創新創業的建議。目前,我市正依托大學科技園現有基礎和空間資源,加快推動科創集中區建設。
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方面,市科技部門不斷優化服務流程、豐富服務內容,通過建設創新服務驛站、簡化市級創新政策申兌程序等措施,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目前,我市市級認定類獎補政策已全部列入“免申即享”。
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我市吸納和輸出技術合同總額分別為351.7億元和251.9億元。這些成果的轉化,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也推動了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打好“人才牌”,厚植創新優勢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子。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對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力度,注重人才的引育和使用,打好“人才牌”,厚植創新優勢,推動科技強市建設。
在人才引進方面,我市通過出臺一系列人才政策、搭建人才服務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措施,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全市已獲批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16個。
為充分發揮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引領作用,我市還探索高層次科技人才引用新模式,通過備案市雙鏈融合專員、獲批省雙鏈融合專員、首批“科技副總”入企任職等措施,推動高層次科技人才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同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市注重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開展聯合培養等方式,為企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技術人才。同時,我市還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為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在人才使用方面,我市通過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等措施,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同時,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圍,讓人才在馬鞍山這片熱土上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放心發展。
下一步,我市將不斷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強化人才引育工作等措施,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