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一篇《醉翁亭記》寫出了滁州瑯琊山的山水風光,也賦予了滁州發展文旅得天獨厚的優勢。
文旅是新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幸福產業,是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2024年,全市文旅系統厚積薄發、奮力拼搏,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聚力打造長三角休閑康養旅游目的地,全面深化文旅融合,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
瑯琊山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小崗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滁州椒嶺線)入選第二批全國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全省僅3個);天長榮譽國際酒店獲評全國五星級旅游飯店;井楠茗宿獲評國家乙級民宿;全市共接待游客4095.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17.8%。
壯大文旅產業,夯實發展支柱
初冬時節,陽光明媚。行走于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兩邊的樹木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宛如畫卷,清麗而又深沉。
一嶺分江淮,一道看滁州。從2019年下半年起,我市啟動“江淮分水嶺嶺脊生態旅游帶”建設工程,近500公里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跨聯8個縣(市、區)30多個鄉鎮100多個村,將沿線各類產業產品串珠成鏈、擴鏈成片,打造出一條景觀道、生態道、休閑道、產業道和振興道。
在江淮分水嶺風景道上,無論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游客,都能在一步一景中,完成對“詩與遠方”的想象。但其帶來的生態紅利遠不止如此。據統計,2023年以來,我市鄉村游累計接待游客3934萬人次、旅游收入306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119個重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5000余戶農戶變商戶,帶動就業近10萬人。
文旅產業發展是城市的“軟名片”。在各地文旅花式內卷的今天,如何推進文旅各領域深度融合?如何讓文旅發展突破起勢?
滁州給出的答案是: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提質升級為引領,培育十大特色文旅集聚區,構建“一道兩核十區”的文旅發展格局,不斷放大“江淮分水嶺的星空”“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等文旅品牌效應,持續創新文化IP表達手法,擴大場景、延伸價值,促進文化產業消費升級,再依托旅游市場激活拓展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2024年,出臺《滁州市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市的方案》,遴選33個重點文旅項目;面向長三角重點客源市場,舉辦文旅主題活動80余場,開展文旅推介20余場;舉辦“青春相約 ‘手’選滁州”系列文旅活動,安排特色演出30余場,遴選210余種文創產品開設文旅市集,吸引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名參賽人員參加;創新開展“一起看星星 一道看風景”星空主題活動,以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賦能文旅市場,展現江淮分水嶺自然和人文兩大“星空”魅力,全網閱讀量超3億人次;舉辦“愛如潮水 律動滁州”文旅惠民消費季活動,吸引全國各地約2萬歌迷參與,直接帶動消費超1000萬元。
不僅如此,這一年,開展全市旅游資源普查,梳理資源名錄3244個,完成單體實地調查1397個;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新增業態項目36個、配套服務設施49處,完成“四大入口形象標識”和“四大分水嶺地標”外觀設計,建成風景道數字影像資源庫;新增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條、3A級旅游景區4家,省級研學旅游基地8個,皖美金牌民宿6個、銀牌民宿10個。
繁榮文藝創作,展現亭城形象
文化是歷史的烙印,也是城市發展的精髓和靈魂。
韋應物和滁州西澗、歐陽修和瑯琊山、辛棄疾和奠枕樓、朱元璋和中都城、王陽明和南京太仆寺、吳敬梓和全椒,以及“兩道”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和京京官道,“兩河”清流河和滁河,還有小崗村、鳳陽花鼓、茉莉花……這些有著高辨識度、自帶流量的文化IP,都是滁州最為寶貴的文化財富。今年以來,全市文旅系統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使命,推動文化傳承出新出彩。
11月17日至24日,“滁山與我最多情”——滁州市第二屆“陽明文化活動周”活動在滁舉辦。通過開展“七個一”系列活動,尋跡陽明先生、感悟心學思想、探究文化根脈、創新傳承發展。“此次陽明文化活動周的舉辦,反映出滁州著力深耕文化沃土,將陽明文化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用知行合一、實事求是、此心光明等理念涵養一座城的生動實踐。”出席此次活動的各界“大咖”一致給出高度評價。
旅游“火”離不開文化“活”。作為旅游發展的新引擎,文藝精品創作的深耕厚植、文物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提升了旅游發展的文化內涵,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精神內核。我市探索運用時尚而走心的傳播方式,讓文化IP背后的歷史文化從方志典籍、專家文稿中走出來、活起來、酷起來,潤物無聲地融入大眾生活。
今年,我市開展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復核文物點1143處、新發現文物點68處;持續推進明中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功舉辦明史博物館研討會;獲評省“文物保護優秀項目工程”2處、省“十大文物主題游徑”1條、“心悅75”紅色旅游項目5個、優秀活化利用案例1處;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40余場、非遺傳承實踐活動75場;新獲評省級非遺傳承人9人,新增市級非遺項目24個。
與此相應,文藝創作百花齊放、精品薈萃。大包干紀念館《安徽農村改革成果展》入選國家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明中都》入圍第3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提名名單(“電視紀錄片”類),與《滁州文物有話說》系列視頻一同入圍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推介名單;《洪山戲》入選文旅部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復排計劃,《好一朵茉莉花》入選文旅部采茶戲基層戲曲院團劇本改稿會;1部小戲入選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小戲展演、1部大戲2個小戲1支舞蹈入選全省優秀舞臺藝術劇(節)目孵化計劃。
豐富文化供給,滋養美好生活
12月18日,以“大地歡歌 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4年安徽省“四季村晚”示范點滁州南譙(章廣鎮章廣村)冬季村晚暨章廣鎮第32屆鄉村春晚活動,在章廣鎮文化廣場精彩上演。演員們以飽滿的熱情、高亢的唱腔、精彩的互動、專業的表演,為觀眾們獻上一場接地氣、暖人心的文藝表演,展現了一幅新農村百姓美好生活、展望鄉村振興的美麗新畫卷。舞臺上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大呼過癮,喝彩聲此起彼伏,現場掌聲雷動。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明光市“文藝輕騎兵”演出隊,通過“搭臺子”“擺攤子”“趕大集”等方式,把文藝活動“零距離”送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全椒縣“反向操作”,打破傳統模式,創新實施“送戲+”行動,不斷拓展送戲場景,讓更多群眾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的紅利。鳳陽縣利用鄉村大舞臺,開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以來,全市文旅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優化產品供給和文化服務,滿足群眾更具品質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通過做精產品,創新和豐富各類文化活動和賽事活動,利用文化藝術節、民俗活動、音樂會、藝術展覽等各類文化活動,為群眾帶來高質量文化盛宴,點亮群眾的幸福生活。同時,做優服務,構建全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好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閱讀空間等陣地的作用,讓群眾活動有空間,文化傳播有載體,切實提高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滿足感、獲得感。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這一年,全市文化惠民工作碩果累累。天長市、鳳陽縣建成廣播電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國家級試點;獲批國家一級圖書館6家、二級圖書館1家、二級博物館2家,獲評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2家、省“公共文化服務品牌”1個;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7個村(社區)入選省示范展示點;小崗村獲評省最美“四季村晚”。截至目前,全市開展送戲進萬村、鄉鎮文化站調演、市民夜校等文化惠民活動2300余場;建成11個圖書館、160個圖書館分館,112個鄉鎮文化站,47個公共文化空間點位,1029個農家書屋。
時間無言,實干有聲。站在新起點,全市文旅系統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