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美麗富饒的鄉村間,錯落有致的村莊煥然一新;廣袤無垠的原野里,塊塊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精心打理的大棚內,多品種瓜果蔬菜鮮嫩水靈;忙碌有序的車間外,包裝精美的鄉村土特農產裝車發貨……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皖東廣袤的農村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風景正好。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三農”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農業強市邁出堅實步伐,糧食總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創歷史最好水平,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
2024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等,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糧食安全保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富民產業、農村綜合改革等重點任務,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深入農村一線,破解發展難題。
2024年年初,我市出臺“市委一號”文件并細化分解年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堅持“清單化、閉環式”推進落實,年度74項重點任務均超額或提前完成;健全和落實鄉村振興、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等市級領導定點聯系幫扶制度。
全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要素下沉、優先配置,累計培育鄉村振興人才9.58萬人,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投入農業農村資金同比增長22.45%,優先安排農村建設用地保障鄉村建設。
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冬春季節,是農田建設關鍵時期。
在全省糧食生產先進集體明光市潘村鎮,面積48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將實現“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渠通暢”,同時圍繞生產需求,精心設計,堅持把農田整治與打造田園綜合體相結合。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把更多符合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之舉。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市耕地凈增5.81萬畝、全省第一,耕地保護做法入選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市試點加快推進,去年爭取建設任務66.1萬畝、全省第一,連續6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全市夏糧面積、單產、總產3項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年糧食總產穩居全省第3位,鳳陽縣入選全省糧食生產十強縣。
聚焦穩產保供,抓優供給結構。在努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方面,全市水產品、食用菌產量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33萬畝、全省第二,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五;全省首筆“肉牛目標價格指數”商業保險在滁落地并獲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批示肯定,定遠縣入選全省養殖十強縣。
新質生產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在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方面,南京農業大學滁州農業科教創新園項目開工建設,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平臺數量達46家、居全省前列;智慧農業發展做法在全省現場會上作典型交流,天長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方案入選“2024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典型案例”。持續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全市農機總動力達745萬千瓦、居全省第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88%、高于全省2個百分點。
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每4顆國產碧根果就有1顆來自全椒。
“中國碧根果之都”全椒縣,薄殼山核桃種植面積達9.4萬畝,規模穩居全國縣級之首。薄殼山核桃鮮果產量達到1800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7家。薄殼山核桃產業總產值近20億元。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我市錨定打造“長三角高端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目標,全市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5家、總數達360家;培育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44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園1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全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300億元,其中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全省占比居第五。
品牌建設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全市大力實施“滁”字號品牌提升行動,天長芡實等5個農產品被納入首批中國農產品品牌名錄,新增“皖美農品”品牌17個、總數達40個;新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48個、總數達428個,其中地理標志農產品居全省第三;擁有“中國好糧油”品牌5個。全椒小龍蝦、天長芡實等一批名優農產品享譽長三角。
在產業融合的亮眼答卷里,我市著力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天長市、明光市入選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加快農文旅深度融合,小崗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鳳陽縣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52億元、增長12%。
堅決守牢防返貧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地堅持開發式幫扶,不斷增強脫貧群眾內生動力,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03萬個,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務工就業達7.94萬人,全市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無一例返貧。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我市大力推動設施服務提檔升級,建制村通公交率達95%,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滁州椒嶺線)入選全國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案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7%、鄉鎮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覆蓋率達9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8%、縣域就診率達86.4%,村級醫保經辦服務實現全覆蓋;定遠縣“1+N”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全省推廣。
和美鄉村,既增“顏”又提“質”。
我市整合市級財政資金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設,新獲批創建省級精品示范村14個、總數達24個,天長市入選全省“千萬工程”重點縣,全省精品示范村培訓班在滁舉辦。同時統籌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66條、農村改廁1.61萬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95%以上,明光蘇巷鎮環境整治做法入選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優秀案例;聚力建設“綠美江淮”,完成人工造林2.58萬畝,建成綠美鄉鎮、村莊24個。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為促進鄉村治理效能提升,我市全域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同時推深做實“黨建+信訪”“1+5+N”化解機制。小崗村基層治理和改革發展經驗獲國家領導人批示肯定,定遠縣二龍回族鄉“1+5+N”解紛工作法入選全省“楓橋式工作法”;培育“法律明白人”7229人,全市平安鄉鎮(街道)創建率達91.4%;深化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天長市龍崗村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
農村改革釋放內生動力
農村改革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民富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我市高舉改革旗幟,勇當改革先鋒,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堅持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作為農村改革“一號任務”,全面試點探索,實現“縣有試點鄉鎮、鄉鎮有試點村”全覆蓋。率先完成農村亂占耕地建房住宅類房屋專項整治任務,走在全國3個整市試點單位前列,定遠縣專項整治做法在全國會議上作經驗交流,全國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專題培訓班在滁舉辦。我市農村改革創新工作獲農業農村部充分肯定。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完成農村產權交易275宗,增值金額3100萬元;全市“三變”改革村占比達99.7%;積極引導村集體和農戶探索盤活閑置農房路徑,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當年50萬元以上集體經營性收入強村占比突破40%、走在全省前列。天長市農業生產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全省推廣。
深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全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2.89萬家,農事社會化服務組織超5300家、累計服務面積達1880萬畝次,有力帶動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