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滁州市全市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攻堅克難、頂壓前行,真抓實干、創先爭優,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大關;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7.1億元,增長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2億元,增長4%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5160元、21600元,分別增長4%、7.1%。創新創業政策落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等17項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2025年,滁州市將堅決扛起經濟大市挑大梁的責任擔當,用足用好各項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以上進對沖下行,用實干助力發展,一步一個腳印把“愿景圖”變成“實景圖”,努力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大潮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努力在省內當先鋒、在長三角爭進位,奮力開創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新局面,努力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中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強力擴內需 硬核支撐持續筑牢
擴投資有力有效。2024年,該市壓茬推進招商引資季度攻勢,創新開展縣市區、園區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專場活動7場。全年億元以上項目新簽約442個、新開工427個、新竣工310個、新投產334個,惠科電子紙、愛旭新能源等11個30億元以上項目簽約落地,晶隆半導體、明銳顯示芯片、恩清半固態電池、瑞達明泰新材料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光啟新能源、華睿生物、福萊特四期、天鉑智能裝備、華塑可降解新材料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列入省重點投資計劃項目185個、總投資3755億元,均居全省第二;參加省四批開工動員項目171個、總投資155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93億元、均居全省第三。
促消費提檔升級。深入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開展汽車、家電、餐飲、文旅等“樂享亭城”系列促消費活動350余場,發放消費券及補貼資金3.2億元,拉動消費超50億元。凈增限上單位223家,總數達2588家、居全省第三。天長、明光入選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瑯琊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小崗村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遵陽街獲評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全年接待游客4096萬人次、旅游收入397億元,分別增長11.6%、17.8%。
強保障支撐有力。搶抓“兩重”“兩新”等政策機遇,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230個、資金21億元;發行專項債項目154個、資金119億元,均居全省第二;全市政府性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到91只、總規模達876億元,已投項目222個、總金額267億元。獲批各類建設用地4萬畝、居全省前列。能源保供更加有力,皖東北天然氣管道二期項目主體完工,滁州天然氣調峰電廠建成投運,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80億千瓦時、新增發電裝機超170萬千瓦,均居全省第一。
2025年,滁州市將聚焦擴大內需,統籌擴投資和促消費。在“招”上下實功,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場景資源庫,成立滁商總會,用好基金招商、場景招商、平臺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打造“投資滁州”品牌。全年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400個以上,保持人口、人才、資金、技術“四個凈流入”。在“建”上出實招,加強要素保障和常態化調度,提高全過程幫辦幫扶效能。在“謀”上求實效,用足用好中央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機遇,找準項目謀劃爭取著力點,健全工作專班和正向激勵機制,更好發揮政府投資有效帶動更多社會投資作用。
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建立本地工業產品應用場景庫,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開展“樂享亭城”系列促消費活動,發揮好消費券乘數效應,舉辦汽車、家具建材、家電等展會20場以上。培育壯大新型消費,舉辦電商直播活動,開展“老字號·新消費”系列活動,擴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面,讓城市煙火氣更加濃厚。
大力促轉型 新質生產力持續壯大
創新驅動力進一步提升。扎實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市研發投入92.8億元、居全省第三,躋身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城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500家、3500家,分別居全省第三、第二。通用生物等4家企業入選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居全省第二。博西華、全柴獲評國家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合作,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76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4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家。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工大智谷協同創新中心正式運營,安徽大學滁州研究院3個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南京農業大學滁州科教創新園開工建設,安徽大學與滁州首個聯合研發中心成功揭牌。
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優化調整“8+3”新興產業鏈“鏈長制”,凈增規上工業企業241家、總數達2807家,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凈增戰新企業105家,總數達705家、居全省第三。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53家,均居全省第三;新增省級智能工廠3個、數字化車間16個,均居全省第二。金禾實業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實現該市零的突破。出臺全國首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成功舉辦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大會,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獲評全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全省第一。民營經濟考核居全省第二,2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5家企業入選省民營企業制造業百強。
科技人才支撐進一步夯實。接續推進招才引智“十大舉措”4.0版,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才聚滿天星·筑夢新滁州”等系列活動,新引進高層次人才663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4.1萬人。新入選國家級領軍人才、省級領軍人才數均居全省第二。連續三年成為全省人口凈流入3個城市之一,連續三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
營商環境品牌進一步擦亮。持續深化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出臺企業訴求“一口”收辦、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建成全省首個企業綜合增值服務專區,為企服務平臺線上受理企業訴求辦結率達100%、滿意率達99%以上。免申即享兌付各類獎補資金4.6億元、惠及企業超千家。
2025年,滁州市將聚焦創新賦能,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確保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百億元,如期創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合作,培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以上,新增省級研發平臺30家以上。
加快建設鏈接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基金體系,深度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積極對接科大硅谷,推動更多成果實現“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100”的跨越。
聚焦“8+3”新興產業,推深做實產業鏈鏈長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爭創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圍繞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全力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前瞻布局先進材料、通用智能、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
縱深推進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接續實施招才引智“十大舉措”5.0版。以產引才,分產業鏈繪制人才需求圖和人才分布圖。分類育才,引進儲備一批關鍵人才、優質項目,構建全鏈條人才孵化育成體系。靈活用才,深化“人才強市合伙人”合作,常態化舉辦“星耀滁州”、人才滁州行等活動,集成打造“滿天星”人才工作品牌矩陣。暖心留才,優化人才服務體系,辦好人才“關鍵小事”。
聚力激活力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
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2024年新增國家級試點13項、省級19項。農村改革試驗區等5項涉農“國字號”整市試點深入推進,耕地保護做法入選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分別獲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均為全省唯一。市、縣機構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一體化發展邁出新步伐。蘇滁高新區經營收入超500億元,擴展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頂山—汊河、浦口—南譙2個新型功能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7個、總投資187億元;3個寧滁結對合作產業園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1個、總投資47.5億元。定遠、全椒兩個合滁合作園累計簽約汽車零部件等項目46個。滁州經開區在全國229家國家級經開區考評中排名第35位。4家開發區進入全省30強,2家開發區獲批省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圓滿承辦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23次全體會議、首屆長三角功能農業與食品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成功舉辦長三角臺商經貿合作(滁州)峰會。
外資外貿培育新動能。深入實施“徽動全球”滁州行動,外貿實績企業突破1200家、居全省第二,實現外貿進出口410億元。新設外資企業39家,實際使用外資12.2億元,跨境電商業務實現縣市區、園區全覆蓋。組織500余家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境內外知名展會,獲意向訂單累計超40億元、增長20%。
2025年,滁州市將聚焦動力活力,統籌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借東風、搭平臺、促合作,形成更多戰略融合發展成果。
實施平臺建設提升行動。加快蘇滁高新區擴展區建設;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加快省級開發區申建;提速3個寧滁結對合作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引育;謀劃共建環高郵湖綠色一體化融合發展區。
實施產業協同鏈接行動。緊盯南京江北新區重點產業,探索“研發在南京,制造在滁州”模式。深入嵌入合肥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努力打造合滁寧產業走廊。
實施交通互聯互通行動。加快建設滬寧合、寧淮、合新鐵路;推進揚州—淮南、京臺改擴建等高速公路建設,確保鳳陽—定遠高速開工建設,滁合高速建成通車,全力推進全椒—祿口、金湖—天長—儀征等高速。
實施公共服務共享行動。全方位加強與滬蘇浙地區生態共保聯治、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文旅康養資源共享,積極引入優質教育、衛生、養老等資源,推動公共服務與滬蘇浙地區無縫銜接、便利共享。
著力促融合 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城市更新穩步推進。建成示范區項目12個,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1.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67個。滁城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96個、完成投資70億元。花園路下穿京滬鐵路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滁城排水綜合整治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清瑯大橋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用。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加快建設,經驗做法在全國現場會上作交流發言。
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6.1萬畝、居全省第一。水產品、食用菌產量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33萬畝、農機總動力達745萬千瓦,分別居全省第二、第三。成功舉辦綠色食品國際化市場與創新大會。新增綠色食品產業鏈項目177個、總投資371億元;新增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9個。大力實施“千萬工程”,新創建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14個、中心村50個,新改廁超1.6萬戶。全市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無一返貧。
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滬寧合、合新、寧淮等鐵路建設加快推進,滁州北站貨場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用;鳳陽—定遠、明光—盱眙、全椒—祿口、金湖—天長—儀征等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揚州—淮南高速、京臺高速改擴建開工建設,滁合高速主體基本完工,寧洛高速改擴建提前通車;全市首座通用機場—明光女山湖機場建成運營。滁河、池河防洪治理工程開工建設,駟馬山滁河四級站干渠、城西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主體完工。新增5G基站2900個,累計開通1.2萬個,成功獲批國家“千兆城市”。
2025年,滁州市將聚焦城鄉融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加快推進滁州站站城一體融合發展、花園路下穿京滬鐵路等一批項目建設,全年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62個,完成投資超100億元。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后續片區建設工作,積極爭創國家城市更新示范市。全年改造老舊小區88個、城中村2560套以上。加快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奮力打造韌性城市。推進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和展示中心建設,推動“IPv6+”應用創新升級,加快建設“數字滁州”。同時,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推進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實施創新發展、數字化改造、綠色轉型升級、“走出去”等四大行動,確保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保持在85%左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扛牢糧食保供責任。
傾力惠民生 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高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扎實開展就業促進行動,開展各類招聘2567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1萬人。支持畢業生求職創業等省50項民生實事、醫療資源補短板等代表票決10件實事年度計劃全面完成。困難群體醫保參保率100%。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天長、瑯琊獲批省級醫養結合創新發展試點,來安獲批省級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配合接受中央環保督察,中央及省歷年交辦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超98%,全面完成滁河水污染事故處置。PM2.5平均濃度優于年控目標,20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整市入選全省首批市級現代水網先導區。新完成人工造林超3萬畝、居全省第三。成功申報全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全省唯一。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2所、新增學位2.1萬個。高考綜合改革首考圓滿完成。3所中職學校創成省A類學校、數量居全省第一。滁州技師學院入選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新校區一期建成招生。安徽科技學院滁州校區建成投用;滁州學院與華為等共建人工智能學院、無人機產業學院,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推進健康滁州行動,市政府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市轉診會診服務中心和“一站式”就醫服務實現縣域全覆蓋。文體事業加快發展,全市規上文化企業數達276家、居全省第二。與體育總局簽訂“國家手球后備人才梯隊”共建協議,第十屆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錦標賽在滁舉辦,2024滁州馬拉松激情開跑。
2025年,滁州市將聚焦文化強市,統籌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聚焦綠色低碳,統籌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聚焦為民造福,統籌基本民生和社會事業;聚焦守牢底線,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該市將深挖文化資源,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努力探索遺址保護利用“滁州路徑”,推進醉翁文化、大明文化、陽明文化、儒林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更多展示滁州新形象的文化精品。打造精品景區,以瑯琊山5A級景區為龍頭,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為串聯,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發展文創產業,實施文化產業提升行動,積極創建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設計一批獨具特色、時尚走心的文創產品。辦好第十屆中國農民歌會,放大“江淮分水嶺的星空”“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出彩滁州人”等品牌效應。
此外,滁州市還將全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所、新增學位1.1萬個以上,推進滁州技師學院新校區二期建設,支持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滁州城市職業學院省級“雙高”建設。支持安徽科技學院更名大學、加快推進滁州校區師生入駐;支持滁州學院強化“雙特色”建設,推進“對標高水平大學、對接高品質企業”行動,加快“更大申博”。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