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北市在經濟發展的賽道上穩步前行,奏響了向“新”向“興”的激昂樂章。這一年,我市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405.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9.4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568.1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748.4億元,增長4.1%。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為我市經濟穩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向“新”發展 激發創新活力
產業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記者從市統計局了解到,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2.9%,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0.4%。這些數據彰顯了我市工業經濟的蓬勃活力與創新發展的強勁勢頭。
走進臨渙化工園區,一座座廠房林立。生產一線,處處彰顯“新”意。臨渙選煤廠的生產車間內,機械臂精準操控。據了解,臨渙選煤廠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堅持數字賦能,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建立5G無線通信系統,大力推進5G+智能機器人在創新場景的應用,成功入選2024年5G工廠項目名錄,實現我市5G工廠“零”的突破。“生產車間無人值守、智能巡檢,讓智慧大腦成為驅動生產的全新動能。”智能化管控中心主任袁明朋說道。
淮北臨渙化工園區在發展歷程中不斷蛻變。建園初期,僅有臨渙選煤廠、臨渙焦化、中利發電等幾家煤電企業。近年來,園區通過招大引強、延鏈補鏈,在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實現新突破。
這樣的“智變”正在重塑全市的產業筋骨。我市下好創新先手棋,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契機,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我市累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6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7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4家,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筑牢糧食根基 推動農業現代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4年,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糧食播種面積達418.2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53.5萬噸,增長0.6%,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
在保障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我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耕’,現在農業種植越來越方便。”村民陳雙領說道。利用大數據賦能智慧農業生產,正在成為我市農業種植的新趨勢。
2024年以來,我市聚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錨定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目標,堅決扛穩糧食生產安全責任,穩面積、穩產量,扎實推進“糧食單產提升”行動,大力發展智慧農機,很多精細化、智能化、高效化作業的農機裝備,應用到田管第一線,逐步構建起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聚焦民生福祉 共享發展成果
民生福祉的提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2024年,我市在民生領域持續發力,民生保障更加堅實有力,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182.1億元,占總支出的82.0%。
走進烈山區榴園村,房屋整齊排列,道路寬闊整潔,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棵石榴樹。曾經,榴園村是有名的困難村,“好女不嫁榴園村”的順口溜廣為流傳。近年來,榴園村依托石榴資源,大力發展石榴產業,實現了從“荒山”到“金山”的華麗轉身,村民吃上“石榴飯”“旅游飯”,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范例。
2024年,我市完成50項民生實事,讓90萬群眾喝上優質飲用水。在城市建設方面,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打造多個特色場景,老電廠工業遺址改造入選全省典型案例;烈山區入選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在社會保障領域,完成大量老舊小區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程,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推動教育資源提質擴容,多所學校與名校合作共建;開展便民停車行動,新增大量停車泊位;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建設,新獲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3個。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舉措,切實做到了群眾心坎上。如今的淮北,天更藍、水更清,市民生活也更加便捷。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