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湖”,人們通常想到的是長江下游的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其實,長三角有兩個太湖。另一個太湖,是安徽西南部、大別山南緣的一個縣。
太湖縣地處安徽與湖北交界,距江西省界也不過百余公里,戶籍人口50多萬,地區生產總值200多億元。盡管經濟體量不大,區位偏遠,也沒有多少工業基礎,但過去十多年里,太湖縣從無到有培育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新興產業集群:功能膜新材料產業集群。
2023年,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工信部公布的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截至2024年底,太湖已集聚功能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0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6家,功能膜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首次突破50%,達45.29億元。
如今,太湖將功能膜新材料產業作為縣域首位產業,提出了“百億企業、千億產業”的目標,志在打造“中國膜都”。
無中生有
功能膜新材料是指具有光學、電學、分離、阻隔等一種或多種功能的膜材料,在新型顯示、通信、汽車、節能環保、醫用材料等眾多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如今占據太湖縣工業半壁江山的功能膜新材料產業,十幾年前還是一片空白。2009年,當時以絕緣膠帶生產等低端業務為主的金張科技股份公司,落戶太湖經濟開發區。這是當地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的第一粒種子。此前,太湖也有一些工業企業,但技術含量低,大都屬于落后產能。“鍋爐廠、板材廠、服裝廠,這三樣占了一大半。”太湖縣委常委、經開區管委會主任王智平回憶。
金張科技原本是一家上海企業,遷至太湖,有上一輪東南沿海向內陸地區產業轉移的客觀因素,同時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時,太湖大力招商引資,縣直部門有位干部與金張科技高管相熟,得知企業有從上海外遷的打算,遂全力爭取。
落戶太湖十幾年來,金張科技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攀爬,如今產品已涵蓋智能手機顯示屏保護用功能膜、新型顯示屏外功能膜和屏內重要光學膜等多個領域,自主研發的防藍光光學功能膜材料填補國內健康顯示護眼膜領域空白,先后獲評安徽省級新產品、安徽工業精品和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含量提升的同時,規模也越來越大,企業占地從當初的幾十畝擴大到如今的300多畝,年營收從2010年的1200萬元發展到2024年的6.6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從一粒種子生長蔓延,最終形成了縣域特色產業的茂盛樹林。金張科技落戶不久,切實感受到太湖良好的發展環境,便動員產業鏈伙伴、主要從事聚酰亞胺薄膜生產和銷售的華強科技來太湖投資。華強科技又帶來了同樣生產聚酰亞胺薄膜的聯邦新材料,以及產業鏈下游的科誠新材料、盛亞科技等企業。
就這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眾……產業鏈企業不斷集聚,形成一定基礎后,太湖縣委托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國內權威機構賽迪智庫編制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適時將該產業上升為縣域首位產業,成立首位產業推進辦公室,積極為產業發展提供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先后獲批全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國膜都”品牌在行業內初步打響,成為當地最大產業標識和最強勁的發展引擎。
四條道路
作為一個偏遠的省界小縣,自身既無產業基礎,又遠離中心城市,難以獲得產業溢出效應,太湖為什么能夠“無中生有”地培育出一個特色產業呢?“回顧這些年產業發展的實踐,感受最深的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專心致志走好四條路。”王智平總結,堅持走集群發展、專精特新、科技創新和資本賦能四條道路,是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成長壯大的關鍵。
十幾年來,太湖縣按照集群發展的思路完善產業生態,沿著產業鏈上下游順藤摸瓜、延鏈補鏈,動態收集重點企業名錄,建立目標企業庫,繪制產業發展圖譜、招商圖譜,按圖索驥、以商招商、精準招商,才有了從一粒種子到百家企業的成果。2023年新引進功能膜及鏈上投資億元以上企業共11家;2024年新引進14家,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企業2家。目前,太湖已形成以基膜及涂層材料為上游,以偏光片離型膜、光學膠等涂布產業為中游,以顯示模組、膜切、半導體等膜材料應用為下游的產業鏈條。
功能膜雖然在半導體、汽車等眾多行業應用廣泛,但相對于這些大產業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細分產業,規模相對較小。功能膜產業自身,又可分為基膜、涂布、膜切等更細的環節。因此,功能膜產業鏈上的企業,大多體量有限,能做到數億元年產值就算是大企業。這一特點決定了發展功能膜產業必須走專精特新的路子,深耕細分領域,做出專業性和自身特色。
“我們的企業不甘于做‘大路貨’,求專、求新的意識很強。”王智平介紹,目前,太湖縣共有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6家屬于功能膜新材料產業。“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在全省縣區中排名前列,超過一些老牌縣域經濟強縣。考慮到太湖規上工業企業總數只有100多家,而老牌縣域經濟強縣通常有四五百家乃至更多規上工業企業,太湖縣“小巨人”的“含量”更顯突出。
沒有創新,就成不了專精特新。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4.82%,目前已建設省企業技術中心、省工業設計中心、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省級科創平臺17家,功能膜企業研發人員占比8.9%,初步形成較強創新能力。
在幫助企業運用資本市場助力發展上,太湖縣實施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引導優質企業高質量上市,目前有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家、輔導備案企業1家、已完成股改企業2家,此外還有多家上市后備企業。
“中國膜都”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發展歷程,說明新興產業的大蛋糕不只是給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所準備的。產業基礎、地理區位等條件平平的普通縣域,或許難以在終端制造等產業鏈主導環節爭衡,但新興產業鏈條足夠長、盤子足夠大,只要找準路子,也能夠在細分行業中分得一杯羹。
當然,太湖這樣的普通縣域,在吸引產業上最基本的憑借還是要素成本相對較低。記者在太湖走訪了金張科技、賽邁特光電、巨泰視顯、富印新材、強潤新材等多家功能膜新材料產業鏈企業,這些企業都是從滬蘇浙或珠三角轉移而來。之所以從先發地區外遷,主要就是由于當地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較高。
此時,太湖積極主動招引,高效為企服務,就有了施展空間。比如主要從事鋼化玻璃膜生產、銷售的巨泰視顯,原本位于佛山,2019年底已與中部某地基本談妥投資落地計劃。“當時我們辦年會,邀請了上游供貨商金張科技的施總參加。施總說他帶個朋友來,沒想到是太湖縣招商局領導。”巨泰視顯負責人吳鵬程回憶,太湖縣給的設備補助其實沒有對手高,但在招引談判中展現的務實、高效最終打動了企業,成功“截胡”這一項目。
雖然區位較偏遠,但我國中東部地區完善的交通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廣東是我們主要的原料采購地和產品銷售地,現在交通便利,晚上生產好裝車,第二天上午便能運到深圳,物流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很低。”主要從事液晶顯示模組生產的賽邁特光電負責人王李明說。
在交通便利的情況下,地處省際交界有時反而成了太湖的優勢。專注于工業膠帶膠粘研發、生產的富印新材負責人高寒告訴記者,企業起家于東莞,很多客戶位于合肥、武漢、南昌等地,太湖正好地處這三個省會的中間,方便企業向客戶供貨。
不過,采訪中也有企業負責人談到縣城留不住人才的問題。“每年我們都會招聘一批應屆大學畢業生,作為儲備干部、工程師來培養,但是流失率較高。”金張科技總經理助理吳傳耀坦言,企業和當地政府在留人上都想了很多辦法,但縣城對于人才特別是高水平研發人才的吸引力,很難與大城市比。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或者將部分研發業務放在中心城市,或許是解決縣域研發力量不足的途徑。比如富印新材牽頭共建安徽省功能性復合膠膜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是首批8家安徽省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之一,太湖縣多家功能膜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及安慶師范大學、綠能技術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參與共建。
高質量發展的腳步,總是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前行。太湖縣委書記朱小兵表示,下一步,該縣將緊盯“培養百億企業、打造千億產業”目標,聚力延鏈補鏈固鏈強鏈,做優做精做強特色產業,構建多鏈協同的功能膜產業發展生態,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鮮明標識度和行業話語權的“中國膜都”產業地標。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