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央視推出《2025年非遺晚會》,全方位展示華夏“非遺家底”,來自中國宣紙之鄉涇縣昌橋鄉的油布傘驚艷亮相,明星袁姍姍、陳瑤在《樣樣好》《小河淌水》等節目中,手持繽紛油布傘,伴隨歡快的歌舞,讓觀眾一睹千年“雨中花”的絢麗風采。
2月20日,提及當日受邀登上晚會目睹油布傘被眾星捧月的場景,涇縣油布傘第六代傳承人、國民油布傘廠負責人鄭國民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盛世非遺,煥新出彩,讓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信心更足。”
千錘百煉油布傘
傘,相傳由魯班之妻云氏發明。春秋末年,魯班常在野外作業,為遮風擋雨,其妻云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已有油布傘的蹤影。詩人戴望舒名作《雨巷》將“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描繪成永恒的美的意象。
在涇縣,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在明清達到鼎盛,“孤坑名傘最宜春,風雨連旬不惱人。”這是進士王德欽在乾隆二年寫下的詩句。涇縣油布傘一度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景德鎮的瓷器,孤坑的傘,蘇杭絲綢不用揀。”涇縣油布傘曾與宣紙、宣筆、茶葉一起,并稱當地“四大名優特產”。尤以昌橋鄉孤峰村的“鄭氏制傘”最為知名,歷經數百年傳至鄭國民這一代。“清朝時我們村從事制傘的有上千號人。”鄭國民告訴記者,上世紀四十年代,涇縣有五六十家雨傘店,產業行銷青弋江沿岸商埠集鎮。
孤峰村位于涇縣城北15公里的山坳里,周邊山坡盛產毛竹,是做傘骨的好料。做一把油布傘,約需一周時間。工匠要選用3年至5年的老毛竹做傘骨。傘骨的長寬高和弧度,蘆盤的直徑和間距,加工得分毫不差,傘骨才能嚴絲合縫地嵌入蘆盤,雨傘才能收放自如。
劈竹條、磨傘骨、刻蘆盤、穿彩線……手工制傘,大工序12道,小工序88道,道道不含糊。作為涇縣油布傘最后的“守藝人”,鄭國民諳熟每一道工序。他告訴記者,油布傘,上油是關鍵步驟。天然桐油要熬兩個小時,老傘匠懂得火候,嫩了老了都沒法用,小火慢煨,熬到可以拉出白絲,然后均勻地刷在繃好的棉布傘面上,刷滿浸透,絕無遺漏,這樣的傘面防霉防水,經久耐用。
曾經蒙塵“雨中花”
今年55歲的鄭國民出身制傘世家,兄弟姐妹6個,只有鄭國民子承父業。1987年,初中畢業的鄭國民初出茅廬,進入孤峰雨傘廠學習制傘技藝,沒想到遭遇“世變”。
受現代鐵架結構傘沖擊,油布傘由盛轉衰,一度陷入瀕臨消失的境遇,制傘廠倒閉的倒閉,轉產的轉產。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縣乃至全省專業制作油布傘的廠家只剩孤峰雨傘廠一家,直到最終無奈關張。“當時油布傘的銷量從10萬把降到1萬把,若不是受到各方鼓勵,我也不干了。”鄭國民回憶。
1991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鄭國民帶著一批老工人重起爐灶,創辦了個體油布傘廠。“好多老工人是我爺爺的徒弟,學三年才能出師。”鄭國民說,制作工序多、架構難,近百道工序每個環節都需要有“掌勺”的大師傅主盯,再帶著下面幾個小師傅一起完成,最核心的工序鄭國民親自動手。企業將現代元素與傳統文化融合,不斷推出具有中國風、中國味的收藏傘、裝飾傘、道具傘,成為涇縣油布傘這一工藝揚名立萬的利器。目前廠子有近百個品種、規格的傘,產品暢銷東南亞和歐洲。鄭國民不僅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全國制傘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油布傘行業標準制定專家組成員、國家油布傘行業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
借助文旅再起飛
鄭國民告訴記者,當年他的祖輩通過長江水路將油布傘賣到武漢、南京一帶,新時代的制傘人要把油布傘通過網絡賣到全球各地。
走進國民油布傘廠,正是春光明媚。趁著天氣晴好,工人們將忙活一冬制作的油布傘上油晾曬,院子里的油布傘造型各異、五彩繽紛。走進工坊,幾位制傘師傅正在忙著打眼、穿線、組裝傘骨。
“工藝傘講究繞線和穿花的工藝,顏色和花型都不能錯亂。”鄭國民拿起一把傘向記者展示,只見傘骨間穿以五色絲絨線,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滿堂穿花”工藝。
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美輪美奐的油布傘成為收藏品,也成為“攝影道具”。近年來,國內外一大批攝影家及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國民油布傘廠在攝影圈內聲名鵲起,成為涇縣最佳攝影基地、“網紅”打卡點,每年吸引3萬名高校師生、游客等前來研學、寫生、游玩。
擴建翻新廠房,建成非遺人家展覽屋……鄭國民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鄉里專門構建一個黨政主要負責人、一個村支部書記、多個相關部門的‘1+1+N’聯合保護機制,定期上門走訪,呼應我們傳統技藝產業化發展的訴求、化解實際困難。”涇縣精美絢麗的千年油布傘,將被更多人看到、欣賞和收藏。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