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輕拂,池州山巒間,62萬畝翠竹拔節而上,向著澄澈藍天奮力舒展,生機勃勃。
竹子,一頭連著低碳環保,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產品質量、產品種類、產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我市積極踐行“兩山”理念,搶抓“以竹代塑”機遇,全力推動竹產業領域的改革攻堅,強化竹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一系列“以竹代塑”新產品,勇立潮頭搶占綠色發展新賽道。
政策引領,筑牢“以竹代塑”根基
竹子作為一種綠色低碳、環保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產業潛力巨大。我市是安徽省重點山區和重點林區,竹林資源較為豐富。但長期以來,竹產業深陷利用率低、采伐方式原始等困境,發展步伐受阻。
面對困局,我市以改革創新的勇氣積極破題:早在2021年,便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通過培育竹業經營主體,優先將竹業項目納入鄉村振興項目,大力推動建設竹片生產專業初級加工網點,實現竹子就地初加工,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3月18日,貴池區梅街鎮毛竹加工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初加工后的毛竹正裝車運往鴻葉集團生態竹纖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葉集團)。“以往,這片山基本無人打理,竹子要么簡單制成家具,要么就白白爛在山里。”基地負責人胡德勝感慨道,如今,村里建起2座竹材料生產加工廠,每年能消化3500噸毛竹,山里的竹子有了大用處。
在我市,像這樣的毛竹初加工基地有不少。全市已建成20個定向竹片廠,竹片定向年供應能力超10萬噸,價格也漲至每噸800元,有效提升了竹農收益。
2023年,我市先后印發《池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若干舉措》,將“以竹代塑”列為十大低碳應用示范場景重點打造。2024年,我市出臺《池州市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實施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生態培育、產銷對接促進、重點場景替代、社會宣傳引導“五大行動”,持續鞏固和拓展改革創新成果……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強力扶持,我市成功打通“以竹代塑”進程中的堵點,破解竹子“下山難、下山貴”難題,拓展竹產品應用場景,讓“以竹代塑”全面駛入發展“快車道”。
智改賦能,解鎖竹材多元價值
一根竹子,能加工出多少產品?答案是170余種!在鴻葉集團,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竹子的價值被深度挖掘,給出了令人驚嘆的答案。
3月17日,走進鴻葉集團的生產車間,只見原本粗糙、質樸的竹材,在數控破竹機、智能分片系統、超聲波清洗線等18道精密工序的“打磨”下,如同經歷了一場神奇的魔術,精準變身為6到12毫米的標準吸管,整個過程高效又流暢。
“塑料廉價、便利、用途廣泛,一度被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材之一。想要‘以竹代塑’,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關鍵。”鴻葉集團董事長殷明亮滿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自全球掀起禁塑浪潮后,鴻葉集團在2017年果斷布局,先后重金聘請4個博士團隊,投入1000多萬元研發資金。經過三年攻堅克難,終于在2020年成功研制出智能鉆孔機,一舉攻克竹吸管規模化量產的技術難題。“目前,我們公司竹吸管年產量高達20億支,產品暢銷全球。僅2024年,公司就實現產值10.2億元,自營出口額達6000萬美元。”
“以竹代塑”機遇空前、前景無限,為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鴻葉集團組建研發中心,開發智能竹加工專用設備并自主研發產品,近三年獲得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58項、外觀專利3項、國際PCT專利5項。值得一提的是,鴻葉集團還牽頭制定了竹飲用吸管團體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
如今,從日常用的竹簽、竹筷,到搭配飲品用的竹吸管、甜品用的竹雪糕棒,池州竹制品靠著技術創新,在日用品、快消品領域全面開花。為促進“以竹代塑”產品快速融入大眾生活,我市積極拓展應用場景,截至目前,已初步建立“以竹代塑”進機關食堂、星級酒店等應用推廣場景5個。
延鏈補鏈,繪就竹業發展宏圖
“在這里,每根毛竹都可以‘吃干榨盡’。”走進鴻葉集團綠色低碳智能循環產業園,只見加工剩余的竹廢料被送到這里,經高溫熱解變成高品質竹炭。
“這是全國首臺套全竹資源化熱解成套設備,過去一根毛竹做成竹制品我們只利用了30%,剩下的只能當作廢料賣掉。現在竹片在進行深加工制成‘以竹代塑’產品之后,產生的竹屑、竹廢料還可以進一步被加工成為活性炭、固態電池用硬炭負極材料和生物炭纖維。”鴻葉集團副總經理楊德震介紹,竹屑熱解過程中產生的蒸汽還可以再利用,能有效節約能源、降低生產成本。
如何讓一根毛竹“全竹利用”?近年來,我市一直在延鏈補鏈上下功夫,逐步構建起“龍頭企業(精加工中心)+循環產業園(深加工)+毛竹破片廠(初加工)+村級毛竹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完整產業模式,為池州綠色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如今,池州竹產業改革創新實踐正在被其他竹資源豐富的地區“復制”。在2024安徽首屆“以竹代塑”暨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池州高新區與中車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池州設立全國分布式循環產業園總部基地,在全國竹資源豐富地區打造50個以上分布式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園。截至目前,黃山、安慶、宣城均投資建設了竹智能循環產業園。
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池州成功將竹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24年全市竹產業產值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26%,成功入選首批省級“以竹代塑”應用推廣試點城市。“下一步,我們將以改革為動力,推動‘以竹代塑’和‘竹炭深加工’產業向縱深發展,做成整個皖南地區的標桿產業,預計2030年池州竹吸管年產量可達300億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市發展改革委重點項目協調管理處副主任姚麗表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