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安徽引發熱烈反響,企業家們紛紛表示,要牢記囑托,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保持定力、增強信心,努力在各自領域銳意進取、競相出彩,努力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
提信心,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會議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后,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這次座談會,讓我們看到中央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的系統性制度安排和決心。”
劉慶峰表示,會議增強了大家對未來支持民營企業政策持續穩定的預期,也點燃了企業家們的報國熱情。“科大訊飛將在加強技術創新,積極打造創業生態的同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科研范式和產業的提質增效,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的征程中,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作為全球聚氨酯復合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姚和平表示,座談會強調“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呵護。未來,要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堅持自主創新,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狀態,在安徽這塊發展沃土上奮力拼搏,為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民企力量。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企業發展,完善頂層設計、細化政策舉措,民營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規模實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安徽聯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甘啟斌表示,未來將秉持企業家精神,心無旁騖抓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企業,推動糧食種植高產高效和糧食產業延鏈強鏈,以實干實績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抓創新,練就扎實功底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企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縝表示,作為技術型公司,國軒高科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立企之本。“企業始終堅持‘做一厘米寬,一公里深’的創新理念,正奮力構建以材料科學和數字科學為基礎的能源科學體系。”談及未來,李縝表示,國軒高科將力爭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關鍵技術上加速突破,為安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作出更大貢獻。
“座談會釋放出激勵民營企業發展的強烈信號,是這個春天最美好的聲音。”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表示,將深入學習、領會、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價值信仰筑基,以產業信仰筑體,以科技信仰筑能,專心致志做強做優做大企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好智能家居產業體系,為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近年來,在工業大模型、能源大模型等核心技術領域,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不斷實現突破。公司總裁徐甲甲表示,這次座談會讓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未來,我們將基于不斷迭代的大模型技術底座能力,持續探索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將場景應用向產業深處發力。相信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民營企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強合作,共享發展紅利
“作為一家安徽本土科創企業,我們將繼續加大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聚焦未來產業顛覆性技術攻關,堅持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安徽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東成表示,未來,企業將以協會平臺為紐帶,積極推動會員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人才交流、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安徽酷豆丁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童車出口龍頭企業,專注嬰童產品18年,出口歐美68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副總裁趙越表示,接下來酷豆丁會繼續夯實科技創新的護城河,與更多伙伴攜手打造共贏生態,共克行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期”,通過產品端的智能化升級和品牌營銷端的多渠道布局,為母嬰產業的智能升級貢獻力量。
民營企業發展,是技術的比拼,也離不開植根的土壤。2024年,科大硅谷全力打造聚才的“磁場”,創新的“樂園”,創業的“熱土”,新增注冊科技型企業1200多家,累計招募各類全球合伙人團隊超100家。
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表示:“科大硅谷與民營企業是‘雙向奔赴’的,作為安徽科技創新生態的構建者之一,科大硅谷將繼續通過全球合伙人模式,匯聚頂尖人才與資源,打造‘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新興產業的搖籃’助力民企突破技術瓶頸、對接產業鏈資源,推動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深度融合。”
民營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創業創新的主陣地、就業富民的主載體。近年來,安徽不斷為廣大民企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廣大民企也不負眾望,扎根江淮,實現雙向奔赴,攜手共進。數據顯示,在2024安徽省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上,民營企業營業收入百強入圍門檻為61.61億元,較上年增加1.06億元,同比增長1.75%,實現了自2008年以來連續穩步增長。
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正如劉慶峰所言:“這次會議將促使大家勇擔時代重任,提升內在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弘揚企業家精神,著力提升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作出更多貢獻。”(記者 孟一凡 張毅璞 呂文衛 史睿雯 徐慧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