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政

科技創新是引領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來源:安徽日報2025-03-21作者:

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創新館。(資料圖片)記者 張大崗 攝

位于合肥經開區的聯寶科技SMT主板生產線車間。(資料圖片)記者 程兆 攝

位于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的合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資料圖片)記者 張大崗 攝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縱觀歷史,每一次生產力飛躍,無不由科技革命引領,無不由顛覆性創新催生。時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涌動,只有不斷搶占科技制高點、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安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條中部地區創新驅動的跨越式發展之路。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安徽的殷切囑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終聚焦科技創新,均安排行程調研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等情況并提出明確要求。這其中,既有“一以貫之”的關注,又有不斷深化的要求。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其先進技術研究院時強調,“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彼赋?,“我國的經濟體量到了現在這個塊頭,科技創新完全依賴國外是不可持續的。我們毫不動搖堅持開放戰略,但必須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span>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參觀安徽創新館,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合肥濱湖科學城,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安徽“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安徽新時代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激勵著安徽在科技創新賽道上奮力疾馳。多年來,安徽始終牢記囑托,以系統化實踐回應使命,構建起從底層科學突破到產業集成應用、從內部體制優化到外部資源匯聚的創新發展實踐體系,書寫了濃墨重彩的安徽科創篇章。

奮勇開辟科創發展安徽新路徑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安徽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讓科研主體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全力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走好科技創新必由之路。

厚植基礎科學研究土壤,推動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近年來,安徽持續在基礎研究領域發力,聚力打造基礎研究“強磁場”,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是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建成并運行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合肥先進光源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為基礎研究提供“國之重器”。二是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組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深空探測實驗室、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三是強化高?;A研究主力軍作用。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強化基礎學科建設,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持續產出原創性成果。

優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近年來,安徽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體系深度融合。一方面,構建“揭榜掛帥”攻堅體系。實施“鏈長制”,繪制產業鏈圖譜,發布《安徽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項目指南》,建立動態更新的“卡脖子”技術攻關清單;設立科技攻堅專項資金,健全“企業出題、政府立題、聯合答題、市場判題”協同創新機制。另一方面,培引優質龍頭企業。落實“十企領航、百企領軍、千企競發、萬企協作”主體培育計劃;支持長鑫存儲、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提升制造規模與能級,支持安徽江淮汽車、蔚來汽車、奇瑞汽車、比亞迪、大眾安徽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持續發力、前瞻布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安徽推進前沿技術“沿途下蛋”,形成了具有示范意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一是推進職務成果賦權改革。全面推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成為全國樣板。二是建立安徽科技大市場。打造成熟的“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形成國內外科創資源匯聚的“大中心”、國內外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的“大超市”、科技與產業對接服務的“大樞紐”。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科技商學院,探索“實踐+實戰+實效+理論”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為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提供人才支撐。

把握數智化轉型契機,打造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當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安全作為底線要求、把普惠作為價值追求,加快推動網絡空間創新發展、安全發展、普惠發展,攜手邁進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近年來,安徽融數聚智,構建起完善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一是打造數智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合肥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成合肥先進計算中心,提供超12EFLOPS算力資源。二是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推動人工智能在平臺服務與平臺監管方面的運用,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三是打造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數字底座+智能引擎+金融服務”的業務架構,助力企業找到數字化轉型“最優解”。

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資源,推動區域創新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要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安徽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在區域科技合作中展現出“優等生”的擔當與作為。一是構建創新合作網絡。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英國國家量子技術中心等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聯合上海、江蘇、浙江成立“長三角國際科技合作聯盟”。二是創新國際合作機制。逐步完善鼓勵和吸引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的政策制度,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新模式,為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三是提升全球創新影響力。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開展合作研究,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跨國企業共建研發中心,推動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效配置。

科技創新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科創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安徽聚焦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集聚地,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成功實現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的角色轉變。

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安徽全力打造三大科創高地,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領域實現突破。“祖沖之三號”實現超導量子計算最強優越性,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聚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啟動建設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2024年,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5家,總數達23家。建設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物育種、安全人工智能、應用超導等省實驗室。持續提升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九韶內核軟件、超導質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多語種智能語音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安徽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勇擔國家科技創新第一方陣使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堅實的安徽力量。

產業聚集地建設迸發新動能。安徽產業向新發力、向智而行,新質生產力發展脈動強勁。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43.6%、提高0.7個百分點;光儲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居全國第三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居全國第六位。“一鏈一策”成果顯著,合肥、蕪湖、滁州等地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傳統產業迸發新機,中建材蚌埠院量產全球首條G8.5代液晶玻璃基板,國軒高科推出360Wh/kg半固態電池,晶合集成打破海外55nm顯示驅動芯片壟斷。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新培育科技領軍企業10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安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貢獻了獨特的安徽智慧。

科技成果轉化釋放新活力。安徽科技成果轉化迭代升級,將技術領先優勢轉化為市場應用優勢。建成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和場景實驗室、試驗區,拓展“三首”“三新”產品應用。中國(安徽)科交會、“雙創匯”等平臺質效持續提升。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562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35%,超全國平均10個百分點,專利產業化率提升至48%,超全國平均8個百分點。成立投貸聯動合作聯盟,創新“小股權+大債權”“政銀園投”等服務模式,形成了科創金融服務中心、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專班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實現商業化運營,本源量子、智飛龍科馬等50家科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總市值超5000億元。安徽加速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跨越式邁進,有效打通了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推動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從10到100’跳躍”。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安徽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2024年,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8943戶,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達1.2萬億元。培育壯大“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構建“云邊端”協同、“算存運”融合的一體化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化建設,截至2024年底,累計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超2000個,“羚羊”平臺匯聚App超5萬個、服務企業23萬家。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突破千萬臺,工業云平臺應用率升至全國第三位,中國建造(安徽)互聯網平臺上線試運行。安徽深入探索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新路徑,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安徽方案”。

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形成新格局。安徽強化多重國家發展戰略協同實施,聯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樞紐功能進一步增強。2024年以來,與滬蘇浙共建首批12個創新聯合體,推進90項國家級及省級科技項目建設。升級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實現8608臺(套)大型科研設備跨地區共享。蕪湖市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等地合作,打造長三角低空經濟走廊。落成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全球開服。同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共建中德量子創新研究院,產出7項國際領先成果,顯著提升了安徽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在硅谷、慕尼黑設立海外創新中心,實現“海外孵化、安徽轉化”的協同創新。安徽勇拓長三角一體化協同與全球科技合作新征程,主動嵌入并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在開放合作中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以科技創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將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齊頭并進。安徽不僅在科技創新領域“勝人一籌”,更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先人一步”。安徽正以創新鏈為導向布局產業鏈,不斷完善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等體制機制,加速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制造強省的跨越,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的蝶變。

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破浪行。當下,全球科技創新浪潮洶涌,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綠色環保等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蓬勃興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交織。在此背景下,安徽唯有堅定不移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能蹚出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路徑。安徽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安徽的“三地一區”戰略使命,堅持科技引領,聚焦創新平臺升級、產業集群培育、改革開放深化、綠色轉型推進,積極實施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攻堅行動,奮力開拓創新驅動發展的康莊大道,向著更高質量發展目標篤定前行。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研究基地 執筆:時省 朱晨 吳華清)


責任編輯:王振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好男人社区在线www|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高清一本视频| 亚洲a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特大巨黑吊av在线播放| 午夜a成v人电影| 蝌蚪蚪窝视频在线视频手机|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差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网| 灰色的乐园未增删樱花有翻译| 免费看www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 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美女视频黄.免费网址|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色图15p|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tstye.cn|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