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珂 實習生 陳華玉)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能力較弱,金融“活水”如何更好精準滴灌?近日,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聯合省委金融辦、安徽金融監管局、安徽證監局、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共同發展計劃”實施方案》,計劃在未來五年,力爭全省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據悉,“鄉村產業振興共同發展計劃”借鑒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的理念,將金融行業和農業產業“深度綁定”,創新金融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產品和模式。通過建立浮動利率定價機制、完善供應鏈金融服務、深化數字金融賦能、推進鄉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等舉措,構建銀企長期共贏合作模式,推動地方優勢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鄉村產業和金融機構共同發展。
《實施方案》明確,要以鄉村產業需求為導向,在現有涉農貸款合同和現行政策框架基礎上,商業銀行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形成“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的金融合作模式,開展中長期全方位的業務合作。同時,探索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浮動利率調整模式,在特色農業產業主體發展初期、收益較低階段設定優惠貸款利率,產業和品牌成熟期適當調高利率,實現商業銀行與農業主體共同成長、共同振興。
在探索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式方面,鼓勵商業銀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脈絡,梳理其輻射帶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小微農業經營主體情況,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類產業鏈,激發核心企業引領功能,帶動全鏈金融服務提質增效;推動供應鏈金融評價創新,從“主體信用”向“數據信用”拓展,開發“脫核”、信用等產業鏈金融產品,尤其是將農產品應收賬款、倉單、訂單融資、物流金融服務等長期難以突破的短板納入支持范圍。
此外,《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推廣鄉村信息平臺應用,鼓勵商業銀行與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等聯合建模,運用隱私計算技術開發特色金融產品,實現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商業銀行打造數字化一體化平臺,整合數據信息,對接政府公共數據,為產業鏈提供標準化、智能化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質量。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