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9月24日下午,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美麗安徽建設,創新體制機制,聚力污染防治攻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安徽印發實施美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從綠色發展、優美環境、秀美生態、和美家園、生態文化、安全底線、治理體系等7個方面,謀劃27項重點任務和若干工作措施,形成“7+27+N”任務體系。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以美麗安徽建設示范創建為引領,加強試點創新,統籌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山川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的畫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安徽新格局正在形成。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 曹哨兵
同時,安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不斷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和皖北六市空氣質量提升攻堅行動,扎實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巢湖綜合治理和淮河流域水質提升行動,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和安全利用,扎實推進農村黑臭水體和生活污水治理。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首次監測時下降1/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9%,較2015年上升11個百分點;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今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4.7微克/立方米。
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方面,安徽認真履行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職責,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決守牢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研究制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意見,嚴格重要生態空間監管,實現全省316個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全覆蓋,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累計整改違法違規問題1978個。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揚子鱷等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個。生態質量指數連續三年穩定保持二類。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整治。安徽深入實施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堅持按季度拍攝生態環境警示片,建立“自查從寬、被查從嚴”排查整改獎懲機制,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質量提升行動,切實提高整改質效。截至2024年8月底,中央層面交辦問題388個、完成整改351個,省級層面交辦問題4192個、完成整改3697個。構建環保惠民長效機制,深入開展餐飲油煙、噪聲擾民等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專項整治,排查整改問題7萬余個。
安徽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全省域推進排污權交易改革,支持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培育,引領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制定生態環境地方標準72項,推動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嚴格環境準入,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加快建設循環利用體系,全域梯次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積極推進4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城市及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邁出堅實步伐。
此外,安徽嚴格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立省環委會及12個專委會,形成分領域齊抓共管工作機制。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監管體制更加順暢。建設“數字安徽-智慧環保”綜合平臺,監管效能持續提升。完善法規體系,生態環境領域8部地方性法規頒布實施。推廣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經驗,實施皖蘇、皖贛長江干流橫向生態補償,實現全省重要河流域、湖泊生態補償全覆蓋;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2020年以來,責任人累計承擔賠償2.78億元,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賠償機制日益完善。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