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截至2023年底,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達25萬公里,高鐵里程2537公里,高速公路5804公里……9月18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安徽省以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為牽引,增動力、添活力,加快交通強省建設,多項工作進入全國前列。
安徽堅持交通先行,深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和投融資機制創新,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到“基本適應”的轉變,正在向“適度超前”邁進。至2023年底,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達25萬公里,高鐵里程2537公里,高速公路5804公里,干線公路2.32萬公里,農村公路21萬公里,四級及以上航道2202公里,生產性泊位879個、萬噸級以上17個;運輸機場6個、通用機場5個;基本建成以合肥為中心米字型高鐵網、“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通城達鄉”干線公路網、“進村入戶”農村公路網、“干支銜接、通江達海”高等級航道網和“一樞七支多點”機場體系,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鄉鎮通干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聶愛國
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安徽深化與長三角重要機場港口合作,加快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和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創新打造“一核兩翼”集裝箱運輸體系,持續提升合肥綜合交通樞紐輻射能力、加快“蕪湖港”出海口建設。新開通2條國際直航航線、9條江淮運河航線、運營集裝箱航線達64條;運行民航航線200余條、國際全貨機航線9條,覆蓋國內外100多個城市。1-7月全省完成水路貨運量達9.0億噸、連續10年居全國第1;公路貨運量14.9億噸,居全國第2;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速居華東第2、長三角第1。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基本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體系。
在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方面,安徽深化運輸組織體系改革,完善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網絡,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大宗貨物“公轉水”成效明顯。今年1-7月水路貨運量占綜合運輸比36.8%、較2023年底提升0.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開通中國-墨西哥遠洋滾裝航線,“一企一策”服務新能源汽車“首位產業”,單車運費下降28美元;實現滬皖一體化通關和航線共倉管理,船舶裝載率提高30%、運輸周期縮短3天以上,降低成本約20%。支持網絡貨運新業態發展,經營平臺數、接入運力數居全國首位,效率提升4-8倍、成本壓縮6-8%。上半年全省社會物流成本占GDP降至13.4%,低于全國0.8個百分點。
安徽大力提升行業治理軟實力,扎實開展交通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政務服務便捷度位列長三角第2名。加強新業態聯合監管,網約車“雙合規”率、郵政快件寄遞量穩居全國前列。出臺首部長三角協同立法《安徽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全面完成1200總噸以上船舶受電設施改造,加快老舊營運柴油貨車報廢更新,新增及更換新能源公交車、網約車達100%、97%。持續辦好更貼近民生交通實事,深化高速公路擁堵治理,大力發展毗鄰公交、省際公交、菜農公交、公交微循環線。
為培厚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安徽搶抓發展低空經濟等新賽道,圓滿完成國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拓展低空經濟、無人駕駛、智聯汽車等應用場景,支持合肥開展“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城市建設,累計獲批54個低空空域和43條航線、開通7條短途運輸航線、10條無人機配送航線。大力推動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人工運河成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橋梁建造技術總體水平躋身國際前列,相繼建成寧蕪智慧高速、引江濟淮智慧航道等一批新型交通基礎設施,蕪湖港智慧港口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區塊鏈無紙化進口放貨的內河港口。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