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 “云”上調解減少負累、為老百姓送去“法律饃饃”、“法律明白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一項項創新普法舉措把問題和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源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令人耳目一新。近日,“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安徽站”采訪團走進滁州、六安等地,親眼見證安徽省各地利用多元化普法方式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探索實踐。
“云”上調解順民意暖民心
“本周不做宣判,我們會和雙方聯系下周再做調解。”10月31日,在小崗村法庭庭審現場,庭長王仕利正在審理一起民間借貸案件,被告人并未到場參加,而是與法庭網絡視頻連線,這就是小崗村法庭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而創新設立的互聯網法庭。“線上審理是一種便民速裁的審判方式,可以提高審判效率、減輕壓力,當事人不需要來回跑,目前占比約三成,以后占比會越來越高。”據王仕利介紹,互聯網法庭主要適合雙方沒有爭議、證據少、可以快速解決的案件,很受群眾歡迎,案情復雜、證據多的不適合線上開庭。
而在另一邊的調解室,駐庭人民調解員繆永賢正在就一起民間借貸糾紛進行線上調解。“通過法庭網絡調解平臺進行在線調解,既能方便當事人,也能提高調解效率。”繆永賢退休前在小崗村中心小學當了38年教師,與糾紛當事人都熟悉,“要么原告是我學生,要么被告是我學生,對方一打電話聽到聲音就認出我了,這樣有助于順利調解。”自2022年被聘為人民調解員以來,繆永賢已辦理訴前調解案件390余件,調解成功130多件。
據悉,小崗村人民法庭堅持“抓末端、治已病”,有效開展訴調對接、訴訟調解、判后答疑、督促履行等工作,力爭糾紛盡早化解、實質化解、低成本化解,調解率多年保持在60%以上,2023年達到63%,居滁州市人民法庭第一。息訴服判率 95%,申請執行率指標不斷降低,節約了當事人訴訟成本,減少了訴累。
同時,“抓前端、治未病”,努力探索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推出“轄區重大事項咨詢機制”,圍繞淮河干流整治工程、行蓄洪區移民遷建、園區土地房屋征遷等重點工作,助力政府提高工作質量和糾紛前端化解。此外,還與小崗村司法所、派出所達成信息共享、平安共建機制,及時解決村民糾紛。近幾年,村萬人成訟率僅為萬分之零點二左右,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法律饃饃”化解矛盾有奇效
在審理和調解過程中,王仕利和繆永賢還擔任了法治宣傳員的角色,這源于小崗村人民法庭的改革措施。其改革傳統宣傳模式,圍繞案件、圍繞庭審、圍繞當事人大力開展分眾化司法宣傳,堅持日常個案普法,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庭審教育”成為標配,“法律饃饃”推送常態化。圍繞不同當事人群體的多元司法需求,建立“判后答疑機制”,案件全流程嵌入普法內容,結合“個案”、“類案”不同特點,開展普法教育,做到“以案釋法”,全力滿足轄區企業和群眾的法律需求,不斷提升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王仕利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庭審教育”,告知原告“月利率20%超過法定利率線,不受法律保護。”告知被告“未按約定時間還款,是不誠信的。”建議雙方重擬約定。小崗村人民法庭特別推出“庭審教育”做法,針對庭審中查明的當事人違法、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當庭善意提醒或批評,促其改正,當事人當庭認錯表態率達100%。
繆永賢則是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結合案情推送“法律饃饃”,向雙方當事人普及相關法律規定。“邊調解邊普法,能夠讓大家更懂法守法。”這種被群眾稱為“法律饃饃”的普法方式指的是,在辦案的全過程,向當事人及其親友提供與案件密切相關的法條、司法解釋、案例等,在當事人周圍持續形成正向信息氛圍,消除當事人的信息盲區、認識誤區、錯誤預期,促其正確決策,促成糾紛化解。2022年以來,累計派發“法律饃饃”5000余份,受到當事人歡迎。
“‘小切口’改革從小處著手,會更符合社會和群眾需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王仕利說道。好做法加好作風等于好效果,近年來,小崗村人民法庭探索“小切口”改革,設置決策咨詢員、征遷指導員、勞資協調員、法治宣傳員,同時嚴管理嚴作風,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圍繞改革創新,小崗村人民法庭正努力爭創全國首批100家“楓橋式人民法庭”,大力開展基層司法小微改革,聚焦政府需求、社會需求、群眾需求,改作法、改作風,全面提升法庭工作質效,將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化于無形。
培養更多群眾成為“法律明白人”
今年年初,在解決一家四兄弟爭奪S447省道修建征地補償款糾紛時,金寨縣大灣村的特色調解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告訴記者,四兄弟的父親已經去世,征地補償款的歸屬問題成為了爭議焦點。“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紅色評議員紛紛登門進行調解,科普了《民法典》的繼承和分配規定,最終按照田地產量進行分配才得以和平解決。”
“石頭扔得再高,調子起得再好,還要落到地上。”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告訴記者,做好基層社會治理一定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自治、德治、法治要結合起來。大灣村采取“1+N”治理方式,聘請一位法律顧問,加“N”個法律明白人,6位村干部都是法律明白人,采取包片負責制,加上紅色評議站和紅色評議員,組成了一支能夠有效調解糾紛的隊伍。
在調解矛盾糾紛的同時,大灣村還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普法宣傳,逐步提升村民法律素養。“在基層,只有普法工作做得越扎實,未來基層社會治理效果才會越好。”余靜告訴記者,“村里有法律顧問,我們遇到專業法律問題會去向他們請教,但是這樣還不夠。”據余靜介紹,在基層治理過程中,讓直接面對老百姓的村干部成為普法力量,逐漸培養村干部成為法律明白人,培訓學習《合同法》《婚姻法》《土地法》等法律文件,將法律專業術語轉化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解決問題,“要想讓老百姓不吃虧,就要讓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近年來,金寨縣全面推行“誰執法誰普法”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法治宣傳人員配置,培育法律明白人2043人,遴選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133戶,加快形成縣鄉村組四級普法網絡體系。
同時,“紅色評議站”和“紅色評議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金寨縣規范建立村級“紅色評議站”,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群眾評議向前延伸、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化鄉村“末梢”為治理“前哨”,打造黨群服務“會客廳”。依托村級“綜治中心”,全縣統一組建218個“紅色評議站”。同時,整合綜治協理員、人民調解員等人員,采取“個人自薦、群眾舉薦、鄉村推薦”的方式,從老紅軍(烈士)后代、退休干部、老黨員、老村干、老教師、老村醫等群體,遴選出548名“紅色評議員”。
“普法要貼近群眾,只要有群眾的地方,就是普法場所。”余靜說起了大灣村的特色普法方式。大灣村利用群眾板凳會、黨員大會等場所隨時隨地進行普法,同時走到老百姓家里,以“案”說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加強普法,改變過去‘一蠻三分理’的局面,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觀念潛移默化地進入老百姓的心里,自覺遵守法律。”
此外,金寨縣擁有厚重紅色基因,在處理調解糾紛過程中,也會利用紅色故事進行教育,調解效果良好。
責任編輯:陳珺 賀鵬云 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