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保護傳承的指導意見》,實施“千村萬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立法。
根據安徽省人大常委會2024年立法計劃,11月19日,《安徽省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安徽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條例(草案)》共六章44條,確立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利用原則,對傳統村落的申報條件和認定程序、保護責任、保護措施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保障原住村民合法權益
傳統村落是鄉村歷史文化的載體,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
《條例(草案)》要求,建立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對傳統村落實行名錄管理,實施掛牌保護。申報傳統村落的,需要具備村落空間結構延續傳統格局和肌理,整體風貌協調,能夠反映特定時期的歷史背景;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或者數量較多,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特定地域和歷史時期的建造技藝和建筑風格;擁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等條件。
《條例(草案)》健全傳統村落保護責任體系,明確傳統建筑的維護和修繕,由所有權人負責;所有權人與使用權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所有權人不明或者權屬不清的,由傳統建筑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所有權人、使用權人自籌資金進行維護和修繕的,縣級人民政府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出臺相關支持政策。
當傳統村落保護與原住村(居)民利益發生沖突,要如何處理?對此,《條例(草案)》明確,傳統村落保護應當尊重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保障原住村(居)民的合法權益,促進村落原有形態、生活方式的延續傳承,不得以保護為由強制將原住村(居)民遷出。
不得改變保護范圍內建筑風貌
安徽省傳統村落資源豐富,國家級傳統村落總數位居全國第7位。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對于延續歷史根脈,保存文明基因,增強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草案)》細化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列入中國或者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應當在編制村莊規劃時同步開展保護專項研究,在村莊規劃列出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專篇,制定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方案,明確保護范圍、保護對象和重點,提出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管控措施等內容。
同時明確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風貌管控要求,規范建設活動,提出傳統建筑維護修繕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傳統建筑原有高度、體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風貌。傳統建筑的維護修繕,應當保護其原有的空間布局、建筑外觀、主體結構、典型構件以及獨特的建筑材料。
《條例(草案)》還劃定了多條“紅線”,明確在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開山、采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傳統風貌的活動,禁止破壞、占用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方案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塘水系等自然景觀、歷史環境要素。如若違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單位并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開展非遺民俗文化傳承活動
今年國慶假期,第二屆大別山風景道上的非遺之旅啟動儀式在六安皋街舉辦。大別山民歌《花兒朵朵開》、廬劇花腔小調聯唱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輪番上演,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讓群眾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現村落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條例(草案)》強化傳統村落傳承利用,鼓勵根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特點,總結其反映的歷史文化特征,提煉文化內涵,形成文化標識,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鼓勵合理利用傳統建筑開設博物館、村史館、傳習所、民俗展示館等場所,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傳統建筑工匠、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技藝傳承創新活動。
《條例(草案)》規定,在傳統村落較為集中的區域,省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按照相關規定優先支持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傳統村落。鼓勵傳統村落村(居)民以房屋、資金、勞務和農村土地(林地)經營權等方式入股,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