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審批和調整,嚴控開發區數量
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機器轟鳴的廠房車間、繁忙奮戰的項目建設者……匯集成一股跨越發展的大潮。近年來,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創新發展抓轉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5萬平方米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投用,已引進網易云、海控科技等信息科技孵化企業40余家,10萬平方米網云小鎮開工建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去年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3.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5.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40%。
隨著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開發區外在發展環境和內在發展要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增長動力日益減弱,迫切需要開發區認識新形勢、把握新機遇,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促進全省開發區規范管理的通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進一步鞏固開發區優化整合和涉生態保護紅線等問題整治成果,不斷推動全省開發區創新升級。
通知突出規范管理的要求,通過嚴格審批程序,落實部門職責,嚴格控制全省開發區數量。“開發區的設立應當遵循合理布局、總量控制的原則,符合全省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具備國家和省規定的基本條件。其中,縣(市、區)原則上實行‘一縣一區’。”省發展改革委有關人士表示。
對于開發區調整,通知也作出規范,強化開發區擴區、調區、移區管理,規范開發區名稱;規范開發區主導產業變更,并設置不突破當地環境容量、不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等前提。提出開發區需要擴大規劃面積或者調整區位的,由所在設區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請,同時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開發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以及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資料和圖件等。
突出高質量,提升開發區建設標準
滁州經開區瞄準高質量發展,力促穩中求快、能快則快,2018年交出了一份閃亮答卷。億達科創產業新城、康佳一攬子重大項目、獵豹汽車升級改造項目、智能出行消費品產業園、前海九華柏美星中醫藥健康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隆基光伏、歐品電器、杰事杰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博西華洗碗機、天鼎豐、嘉安汽車等重點項目竣工投產,為滁州經開區推進更高質量發展增添無窮動力。
“此次通知突出高質量發展,鼓勵開發區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加快產業聚集,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李紅梅表示,因此,必須提升開發區建設標準,逐步建立開發區標準化建設體系,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完善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動開發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全面建設智慧園區。
通知提出,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結合發展定位,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推進城市設計,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不斷完善生活區、商務區、辦公區等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態品質,并依托開發區創建產城融合示范區。支持開發區彰顯產業特色,依托主導產業培育產業型特色小鎮。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根據通知,我省將嚴守開發邊界,強化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等剛性約束,加強用途管制,嚴禁任意改變用途,堅決守住“三線”和政策法規底線。
強化考核評價,完善開發區體制機制
經過6年多的建設,蘇滁現代產業園形成了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依托的產城融合發展格局。首期9平方公里產業片區和3平方公里城市片區實現“九通一平”和“六個一百”,圍繞“高端、外資、品牌”,園區初步形成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及裝備制造、營養健康四大主導產業,累計簽約引進工業項目136個,協議引進資金超400億元,注冊企業200余家,竣工投產工業企業64家。
產業聯動,攜手共贏。為了推動高起點建設合作園區,通知明確,深化省內合作共建產業園建設,進一步完善建設、管理、利益分享等機制,推動合作共建園區加快發展。深化省際合作,進一步推動與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開發區合作。其中,省際合作園區可比照“飛地經濟”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享受相關政策。
著力破解制約開發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推動開發區創新升級的重要一環。通知提出,按照“一個平臺、一個主體、一套班子”原則,繼續加大優化整合后續工作,明確職責定位,理順職能關系,整合機構人員,推動實現集中統一管理。堅持“以整促合、以優促強”,探索“一區多園”“跨區托管”等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
通知明確,將按照“權責一致、職能匹配、能放皆放”原則,梳理各類開發區經濟管理職能,做到應放盡放。加強與行政區的統籌協調,理順與代管鄉鎮、街道的關系,依托地方政府開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等職能。推廣容缺后補、綠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促進權力規范運行和服務便民高效。推進“多規合一”、區域評價和投資項目“多評合一”。
為強化考核評價導向,通知提出進一步完善開發區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動態評估標準,從發展實效、創新驅動、開放水平、集聚能力、生態環保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綜合評估發展成效。完善開發區考核獎勵制度,加大項目、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聚集先進生產要素,促進轉型升級,帶動區域乃至全省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鄭莉)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