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科技感的中國聲谷體驗平臺。記者 李博 攝
搶占人工智能“新風口”
步入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一臺安保機器人正在園區巡視;進入辦公區域,直接“刷臉”就能通過;在展示廳內參觀,一臺講解機器人詳細為您講解……4月22日,記者走進中國聲谷,親身感受到人工智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
“總書記您好,我是曉曼,我們早就期盼您的到來了!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國科大先研院一樓展廳,科大訊飛智能機器人“曉曼”就熱情地與總書記打起了招呼。作為中國聲谷龍頭企業,科大訊飛不僅把中文語音識別技術做到了世界第一,在英語和多語種方面也是國際領先。“當時,總書記聽了我們的匯報后,非常高興,鼓勵我們把語音產業做大做強。”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總書記的話給了公司員工巨大鼓舞。
三年來,科大訊飛在原始創新領域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始終保持國際領先,入選全國首批四大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去年更是一口氣斬獲12項國際權威賽事冠軍。 2018年,科大訊飛全年營收79.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41%;明星產品訊飛翻譯機銷售30萬臺,占據品類銷售額70%,品類份額第一;以訊飛聽見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及服務較上年同期增長369.36%,訊飛輸入法活躍用戶超過1.3億;“智醫助理”在1000多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落地,覆蓋95%以上的常見病種。
科大訊飛、科大國創、賽為智能、華米科技……在中國聲谷展示廳內,大到智能鋼琴、無人機、教育機器人,小到翻譯棒、會說話的鼠標、智能手環,眾多的人工智能產品讓人驚喜不已。目前,中國聲谷已在教育、醫療、服務、汽車、家居等領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產品。 2018年,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達到430家,實現產值650億元。
“今年,中國聲谷產值有望突破1000億元。 ”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毛媛媛表示,中國聲谷將牢記總書記“把語音產業做大做強”的囑托,把中國聲谷建設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打造動力電池“新標桿”
“今年2月,國軒高科成為世界著名企業博世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家電池供應商,我們將為其提供鋰離子電池、模組和電池包(零件、產品)等。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坦言,這正是國軒高科深耕動力電池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鮮活例證。
2月28日,國軒高科發布業績快報,2018年公司營業總收入超過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04%。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國軒高科2018年動力電池出貨量位于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后,排名國內第三。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大先研院,視察安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成果展。在聽取了國軒高科關于動力電池產品開發、科技創新及市場發展等情況匯報后,總書記連連稱贊“國有品牌,很有希望”。
李縝表示,總書記的話既是鼓勵,更是鞭策。三年來,國軒高科不斷創新,逐年增加研發投入,致力于在產品單體能量密度、循環壽命、電池成本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打造鋰離子電池“安徽制造”標桿。
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中,國軒高科承擔新能源汽車300瓦時/千克高比能動力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2018年5月,項目開發完成能量密度達302瓦時/千克的電池單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在磷酸鐵鋰電池方面,國軒高科經過多年研究和產品升級,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已達到190瓦時/千克,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未來兩年,其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有望提升至220瓦時/千克以上。
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主創新。國軒高科每年都投入數億元,用于研發平臺和驗證平臺建設。目前,公司累計申請專利2961項,其中發明專利1440項,專利申請總量位居行業前列;授權1560項,其中授權發明333項,含授權海外發明專利33項。
“除了產品,我們還將深化國際合作,輸出技術。 ”李縝表示,未來,他期待與更多像博世一樣國際領先的團隊和企業合作,共同推動人類能源文明的更大進步。
江淮汽車研發人員在對車載無人駕駛系統進行檢測。記者 李博 攝
挺進量子科技“無人區”
“目前,‘墨子號’牽手‘京滬干線’,已實現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和意大利、新加坡、德國、俄羅斯、瑞典等國的合作正在進行中。 ”4月19日,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介紹。“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為!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大先研院考察,對潘建偉院士團隊的量子通信研發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潘建偉說,總書記的話,對團隊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三年來,他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量子通信領域持續“發力”,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正式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在光量子計算領域,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能力;在超導量子計算領域,首次實現12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保真度糾纏;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首次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共振散射。
“墨子號”飛向太空、“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潘建偉團隊的成果,連續兩年被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點贊”,“墨子號”還被寫入十九大報告。 “中國的量子通信研究是一項包含了從基礎物理學到衛星技術等在內的科技成果,近些年中國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進展讓我感到非常震撼。 ”《科學》雜志主編杰里米·伯格表示。 2017年,潘建偉入選《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今年以來,潘建偉團隊因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的突出貢獻,先后獲得克利夫蘭獎、伍德獎。
目前,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已被列為我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潘建偉建議,盡快實質性啟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 “我們近期可實現對20~30光子的相干操縱,對特定問題求解能力超越商用CPU;可實現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具備制備50個超導量子比特樣品的能力。 ”潘建偉透露,未來,他們將努力建成完整的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
核聚變研發邁向國際一流
記者 汪永安
“近三年來,我們依托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讓科學島躋身國際一流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 ”近日,中科院等離子所托卡馬克物理研究室主任徐國盛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強調,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三年來,我們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瞄準并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沖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2016年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達到5000萬攝氏度;2017年實現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并持續了接近10秒! ”徐國盛告訴記者,“這些原創性成果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
今年初,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標志著我省向“聚變能源夢”邁出重要一步。徐國盛表示,作為聚變堆的研發平臺,該設施將主要研發聚變堆關鍵部件的原型件及其測試平臺,對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建設作用十分重大。設施建成后將是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可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技術基礎,開展聚變堆條件下熱與粒子排除關鍵問題研究、大規模低溫和超導技術研究、強流粒子束與基礎等離子體研究以及為能源、信息、健康、環境、國防等交叉前沿領域提供研究平臺和強大技術支撐。 “該設施建成后將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我國聚變堆科學技術研究,大大加快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預研進程,為世界核聚變研究作出中國貢獻。 ”徐國盛說。
2018年4月,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浮法技術工業化生產出0.12毫米的超薄玻璃,創造了此類工藝生產的世界最薄玻璃紀錄。 (資料圖片)
中國“超薄玻璃”領跑世界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座談會上,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現場向總書記匯報了蚌埠院的創新驅動發展成果,得到了總書記的充分肯定。
“三年過去了,我們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用一連串重大創新成果,幫助中國玻璃工業實現了領跑世界的目標。 ”彭壽自豪地說。
“三年來,我們積極踐行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的轉型主線,走活硅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盤棋’。 ”談起近年來的創新成果,彭壽如數家珍:成功研發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觸控玻璃,完全替代進口,助推行業成本下降60%,一舉摘得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中國工業大獎;成功量產高品質浮法玻璃,完全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成功制造國內一流太陽能光伏玻璃、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模組和世界首條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
2018年,蚌埠玻璃院帶動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創造產值500億元,同比增長22%,助推安徽成為中國硅基新材料產業的創新之地、集聚之地、發展之地。
創新成果的涌現離不開創新載體的建設。依托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四個一”創新主平臺,蚌埠玻璃院搭建了首個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個硅基材料安徽省實驗室、首個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6年內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薄膜太陽能電池用高應變點導電玻璃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展望未來,彭壽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在可期的未來,以0.1毫米超薄柔性玻璃研發為代表的一系列“卡脖子”關鍵技術將實現突破,以全國首條浮法8.5代TFTLCD玻璃基板示范線項目為代表的一批產業化項目將填補空白,以國家玻璃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為代表的一批國字號基地和品牌將不斷涌現,從而實現發展與創新的“比翼齊飛”,科技與產業的“無縫對接”。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