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中國系列策劃之二十五:
5月13日9時30分許,四架大型客機在15分鐘內依次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跑道上平穩降落。
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我國又一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按下“快進鍵”。
這是當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向深入推進的生動寫照。一幅幅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三省市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通過投資一體化帶動區域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京津冀實行通關一體化改革,通關時間平均縮短41天;京津冀區域銀行業風險分擔、支付清算和異地存儲互惠互通等取得積極進展;京津冀手機長途及漫游費2015年8月1日起全面取消,比全國其他地區提前兩年多時間實施;三省市共同制定實施交通、安全生產、環保、商貿物流等領域協同標準24項……
在京津冀腹地,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的協同發展,正在成為一小片“試驗田”,三地在協同中被簡稱為“通武廊”。通武廊的協同,是從人才一體化開始的。目前,三地已經發放“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28張,持卡人在通武廊三地間流動,可參照學歷、職稱等通用標準進行分層級等同化互認,享受通武廊三地相應的人才政策。
京津冀協同發展自2014年實施以來,不斷消融了行政區劃阻隔的堅冰,打破了各自為政的利益格局,改變了“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勢,京津冀累計1600公里“斷頭路”打通了。
京津冀三省市醫療衛生協作緊密。北京市17家醫院與河北省唐山市、張家口市、保定市等地的醫院建立合作關系,三省市推進雙向轉診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組建跨區域醫聯體,聯合培養高端醫學人才,33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296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20項醫學影像檢查結果在155家醫療機構實行共享。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迎來新進展,試點范圍將在去年“1+8”的基礎上擴大至“1+17”,同時三省一市正大力推進聯網統籌區和醫療機構擴展工作,加快實現三省市級統籌區和上海主要醫療機構“兩個覆蓋”。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市場監管部門將在優化營商環境等9個方面推進重點合作,推進市場主體資質類信息全共享。
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浦東新區共同發起設立的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4月10日在上海張江科學城正式啟用。作為承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科創板兩大任務的載體,基地將采用“線下+線上”的模式,為長三角企業多層次融資需求提供精準服務。
上海松江,浙江嘉興、湖州、杭州、金華,江蘇蘇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三省一市九城市組建全國首個跨省實體化運作的一體化發展集群,探索制度、技術、基金、交通、平臺“五個對接”,謀求規則、產業、資金、設施、要素“五個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3月29日在深圳成立,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者免費提供融資對接、法律咨詢、資源對接、創業輔導、經驗分享、項目合作等多種服務。
南沙大橋4月2日12時正式通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又一條重要的過江通道,南沙大橋的建成通車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入新階段,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正在加快形成。
4月份,廣東院士聯合會聯合粵港澳21所主要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為粵港澳三地院士專家的創新創業提供支撐。 (視頻剪輯/馮文雅 資料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