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省人民政府關于2018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根據報告,2018年安徽全省PM2.5年均濃度比上年下降12.5%,降幅在長三角區域位居前列,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七成。
全省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2018年,在全省氣象條件與上年整體相當的情況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全省PM10年均濃度為7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6%;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5%,降幅在長三角區域位居前列;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1%,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實現“兩下降一提高”。
為了打好這場藍天保衛戰,安徽自去年3月起,在全省開展了規模最大、周期最長(為期一年)、執法最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共檢查污染源16760個,發現存在問題點位7864個,整改完成6470個。
同時大力推進散煤治理和煤炭減量替代。有50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實現了集中供熱,減少散煤消費量約372萬噸。開展煤炭清潔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305萬千瓦。
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和推廣應用,全年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推廣分別為15.8萬輛和15.7萬輛。
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2018年,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75.2%,較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1.9%,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全省226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中有187個達到“不黑不臭”的目標,消除比例為82.7%,較上年提高19.6個百分點。
在打好碧水保衛戰方面,安徽全力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截至2018年底,列入國家長江辦整治的234個沿江非法碼頭已全部拆除,完成復綠173個,整治無證經營碼頭925個,重拳整治非法偷排、非法采砂等行為。
同時,加快推進巢湖綜合治理,開展重點污染水體達標工程建設,對巢湖12個不達標的水功能區進行整改提升,開工建設環巢湖污水管網326.2公里。截至2018年底,十五里河、派河、雙橋河等3條重污染入湖河流水質改善。
推進黑臭水體和農村面源治理,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強化專項整治。2018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3.75萬噸/日,新增污水管網1288公里,完成整治150個城市黑臭水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工作。
土壤污染詳查深入推進
2018年,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基本完成,全省共采集并分析檢測表層土壤樣品12683件、深層土壤樣品926件、農產品樣品3540件,初步掌握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全省16個市94個縣(區、市)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塊清單。
安徽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全省共排查固體廢物環境問題1763個,現已基本完成整改。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扎實推進合肥、銅陵2個國家級和淮北、滁州、宣城、池州、馬鞍山、蕪湖市6個省級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淮南、蚌埠、淮北3市入選全國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建成運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5座,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2700噸/日,累計超過4萬噸/日。
積極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體系
安徽著眼打造國內一流“智慧環保”,大力推進自動監控設備“三個全覆蓋”,完成重點排污單位1140多個監控點位自動監控設備安裝并聯網,基本完成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在線監測實施建設,完成全省116個國控考核斷面新建水站建設和已建水站設備更新改造并全部聯網,建成390個國家地下水監測點并動態監測。依托網絡平臺,深入推進污染源普查。(記者 汪喬)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