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貫徹“八字方針”管總要求,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全省正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推動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科學研判經濟大勢,把握機遇大有作為
過去一年,是我省主要經濟指標全面邁上新臺階的一年。
全省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達到30006.8億元,同比增長8.02%;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8.8∶46.1∶45.1,與上年相比,一產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下降1.4個百分點,三產則上升2.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結構更趨現代化……2018年,我省經濟主要指標增速全國靠前、在中部和長三角地區均保持領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去年下半年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加大的挑戰,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成績來之不易。”省統計局局長吳勁松說。
用“穩”來保障“進”,用“進”來支撐“穩”。回顧過去的一年,我省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及時出臺貫徹中央“六穩”要求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有效應對了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為復雜嚴峻,我省經濟運行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陣痛也會進一步加劇,必須做好應對更加困難局面的準備。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同時更應當看到,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省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
“我省經濟應當大有作為也能夠大有作為,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有責任實現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中共安徽省委黨校決策咨詢部教授張彪認為,當前,深化改革開放的新舉措正在釋放巨大紅利,穩中求進的新政策正在彰顯積極效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浪潮正在孕育強大動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正賦予安徽發展更廣闊的前景。
充分用好國家戰略、宏觀政策、創新驅動、開放發展等機遇,擁有良好改革傳統、創新基因、科研能力、發展條件的江淮大地,必將呈現更足的發展韌性,迸發更強的創造活力。
堅持“破立降”并舉,鞏固“去降補”成果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去年,我省堅持從供給側發力,完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退出煤炭產能690萬噸,壓減生鐵粗鋼產能228萬噸。新增貸款4278.8億元,直接融資5771.6億元,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6家、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127家。房地產市場總體穩定。減輕實體經濟負擔1303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545個、建成1518個。
實踐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有力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注重以“破、立、降”并舉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注重以市場化改革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以加快建設現代市場體系暢通經濟循環,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要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穩步推進優勝劣汰,堅持有保有壓、正向激勵,促進要素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我省將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對國有企業中的“僵尸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加快推動市場出清。
有“破”有“立”,產業轉型才能真正見效。我省提出,既要瞄準打造全國“百強”企業目標,支持我省龍頭骨干企業聚焦主業開展并購重組,提升大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又要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培育更多“獨角獸”和“隱形冠軍”。
成本降下去,企業活力提上來。各地各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及省里減稅降費各項政策,重點降低企業合規成本、用地用能成本、物流成本、融資成本等,避免因成本過快上漲影響競爭力。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制造業強則經濟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2018年,我省出臺支持數字經濟、機器人、集成電路、現代醫療醫藥等產業發展政策,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中國聲谷建設、新材料產業發展等規劃,制造強省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合肥智能語音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試點;第三批13個重大新興產業工程、17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啟動建設;“智慧+”應用試點示范向多領域拓展,合肥、蕪湖、馬鞍山市入選數字經濟百強城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0%以上。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根基和有力支撐,是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必由之路和現實抉擇。 ”省經信廳廳長牛弩韜說,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制造強省建設。
省政府工作報告在2019年重點工作中強調,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相結合,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我省提出,今年加強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有色、鋼鐵、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清潔化、低碳化發展,著力在智能家電、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語音、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培育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示范區和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推動傳統制造業向設計、研發、營銷等服務性環節延伸,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加油助力。省經信廳有關負責人說,今年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深入開展“建芯固屏強終端”行動,大力實施軟件“鑄魂”工程,實施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等,促進數字產業化提升;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應用示范推廣工程,推動制造業企業從機械化、自動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升級。
堅持以培育優質企業為基礎,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將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