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習近平
“新安江模式”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以生態補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新安江模式”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載體,是安徽近年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構建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之一。
新安江流域是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行探索地。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通過兩輪六年試點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質常年優于地表水Ⅱ類、接近Ⅰ類。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已由試點轉向常態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當前,我省正全面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建立運行空氣質量、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激發綠色動能。
新安江生態補償從試點轉向常態化,上游水更清了
2月17日,黃山市屯溪區,細雨霏霏,霧氣籠罩下的新安江風光,如同水墨畫卷。當日上午,屯溪區城管局水上中隊隊長王駿和同事們冒雨從廣宇橋出發,往湖邊水利樞紐一路巡查水面漂浮物。“如今,新安江上的漂浮垃圾少多了,水清得很!”王駿感言。
“2018年,新安江上游水質總體為優、穩中向好,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四項考核指標測算補償指數為0.87,達到并優于補償考核要求。”1月底,根據皖浙兩省對新安江安徽斷面出境水質整年度的聯合監測結果,這樣一條多贏的消息從新安江畔傳出,意味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由試點轉向常態化首戰告捷,新安江上游水更清了!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2012年啟動。兩輪試點中,黃山市聚焦“水質更優”抓防治、聚焦“景色更美”抓聯動、聚焦“產業更強”抓特色、聚焦“氛圍更濃”抓引導、聚焦“制度更活”抓管理,累計投入逾120億元推進新安江綜合治理,共獲得國家補償20.5億元、獲得浙江省補償9億元、獲得安徽省補償10億元。
試點經驗被總結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模式”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以生態補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去年10月,皖浙兩省在試點基礎上續簽了新一輪《關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上下游共建共保一江清水邁向常態化、長效化。
新安江上游水質穩中向好,繼續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彰顯了我省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安江模式”的新成效。黃山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與前兩輪試點相比,新一輪協議的實施方案有兩大變化:一是水質考核標準更高,二是流域保護要求更嚴,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指向性更強。
隨著杭黃高鐵開通,新安江上下游城市正在加速推進產業互補、生態共建、發展共享。1月初,黃山、杭州兩市環保部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杭州都市圈生態環保合作示范區,聯合編制新一輪《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規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地表水斷面、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相繼實施,引領綠色發展
“新安江模式”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
去年起,我省相繼實施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
《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去年1月1日起實施。我省建立了“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超標斷面責任市支付污染賠付金,水質改善斷面責任市獲得生態補償金。全省共有121個斷面納入補償范圍,涵蓋境內的淮河、長江、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 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去年全省共產生水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金4億元。六安、阜陽、亳州三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獲得補償資金位居全省前三位。
去年7月,《安徽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出臺實施,省財政計劃每年安排1億元作為補償資金。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對各設區市實行季度考核,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PM2.5不降反升的,向省財政上繳生態補償資金。目前,全省共產生補償資金合計6617.3萬元,16個市均獲得補償。
“我省高標準推進生態補償,生態補償機制日臻完善,是去年生態環保工作的一大亮點。”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生態補償,以經濟杠桿獎優罰劣,既體現環境有價,又推動各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切實改善了環境質量。目前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正向市級全面拓展,全省已有15個市建立了市級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
到2020年重要區域生態補償全覆蓋,保護好山好水
保護好山好水,我省正全面推廣“新安江模式”,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
去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的意見》。根據意見,到2020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全面推廣,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有效建立,基本實現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空氣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健全河(湖)長制、林長制,拓展生態補償范圍,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在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繼續落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引導金寨、岳西、青陽等1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地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補償制度,強化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保護,建立其與全省經濟發展收益同步增長的補償機制,發揮“新安江模式”的重要實踐價值。
省政協委員徐榮華認為,為保護重要區域生態環境,地方上許多產業不能發展,治污設施及運轉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他建議積極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的補償機制,通過設立更多的綠色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按照產業互補、生態共建、發展共享的原則,強化相關地方之間產業項目對接,協同推進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