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歲的閆作貴是金寨縣果子園鄉白紙棚村村民,也是果子園鄉實施電商扶貧最早的受益人之一。2018年,閆作貴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黑毛豬、黑山雞等農產品總額達1.7萬元。
“真的無法想象,兩個相隔千里的人,通過一個手機就可以實現交易。”閆作貴一邊滑動著手機,一邊介紹,“以前有很多好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最后只能爛在家里,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只需要在網上發布一條信息,就會有買家找上門來。”
2015年底,果子園鄉開始探索“電商+”產業扶貧模式,打造“土特產進城”的流通體系,閆作貴報名成為了第一批試點農戶。從當初的幾百元到現在的上萬元,“電商+”產業扶貧模式已逐漸成為果子園鄉農戶增收的有效途徑。
閆作貴家所在的果子園鄉地處金寨縣西南部,氣候溫和濕潤,耕地廣袤肥沃,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使農產品的銷售成為難題。
2015年初,本土企業金寨三個農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黑山雞被媒體報道后,一時成為熱點話題。由此,鄉黨委政府意識到,要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傳統單一的種養業有很大局限,必須揚長避短,因地制宜,找新路子。通過電子商務,將群眾手里的產品銷到城里,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成為果子園鄉的一項新探索。
而對于貧困落后的果子園鄉來說,電商人才匱乏、群眾思想保守、市場發育不完善等,都成為了制約電商發展的瓶頸。因此,果子園鄉的電商扶貧探索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逐步推進。
“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就交給市場來做。”果子園鄉黨委書記黃大立說。為此,果子園鄉將電商扶貧的服務外包給金寨三個農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農戶負責提供貨源,公司負責銷售,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起初,主要是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不僅程序復雜,農戶賣出的產品還要支付一定的傭金。為解決這一問題,該鄉黨委政府委托金寨三個農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結合農戶自身的實際情況,開發了“美麗果子園”的微信公眾號。規定愿意做電商的農戶都可以參與,只要農戶家里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在公眾號上發布產品信息,與購買者直接交易。
2015年開始,果子園鄉逐步將有農產品的農戶納入到電商扶貧中來。截至目前,基本實現了符合條件的農戶電商收益全覆蓋。同時,鼓勵引進快遞服務站和物流企業,實現“鄉有服務站,村有代理點”的物流快遞服務體系。
據統計,2018年,果子園鄉僅電商扶貧就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帶動困難群眾500余人實現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