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亳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1至11月份,在省統計局月度通報的17項主要經濟指標中,亳州市有15項增速居全省前八位,12項居前五位,7項居前三位,5項居前兩位,1項居第一位。前三季度,在省對市考核的20項經濟指標中,亳州市有13項得分居全省前八位,9項居前三位,8項居前兩位,4項居第一位,穩增長貢獻得分6.34分、居全省第一位。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億元、增長10.3%,是全省唯一增速兩位數的市,已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10%以上、連續四個季度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推動創新發展 增強內生動力
亳州市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向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闊步邁進。
做強做大主導產業。緊盯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目標,高質量編制完成《“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發展規劃》。依托現代中藥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加快推進179個藥業重大項目建設,1至11月份基地產值增長11%,在2017年度全省25個戰新基地考核中被評為A檔。新獲批GMP生產企業12家、總數達174家,落戶全國中醫藥百強企業57家。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20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面積34.1萬畝。扎實開展藥品藥材市場專項整治,建立藥業產業發展、追溯、監管、誠信、協同五大工作機制。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實施“123”企業培育工程,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1至11月份全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0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居全省第一位,工業投資增長29.7%、居全省第五位,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4.4%、居全省第二位。實施食品制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市縣區食品產業園入駐企業109家。古井集團榮獲中國輕工業食品行業50強、安徽制造業綜合實力50強企業稱號,“古井貢”品牌價值突破1000億元。江淮安馳年產1萬輛M5生產線建成投產,全年生產汽車3.4萬輛。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文化旅游年活動持續火爆,1至10月份全市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旅游外匯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國內旅游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北關歷史街區精品旅游線路改造完成,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200座,亳藥花海休閑觀光大世界二期工程完工、三期工程順利實施,亳州古城、林擁城、城市展覽館正在積極創建5A級、4A級旅游景區,新增3A級旅游景區6家。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最具活力休閑城市”稱號,設立現代服務業發展基金50億元,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增加到8家,限上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到920家,實現線上消費品零售總額177億元、增長12%。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培育省級電商先進縣2個、電商特色小鎮12個、電商示范村40個。
持續推進創業創新。深入開展“亳州老鄉,請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學子創業活動,亳州老鄉返鄉創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139個,帶動投資48.1億元,帶動就業7.1萬人次。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與建市以來歷年認定總數基本持平,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國家和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2家,新增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5家,有效發明專利量、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發明專利量等指標增幅均居全省前三位。
推動協調發展 加快城鄉建設
按照百萬人口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目標定位,亳州市統籌城市、農村兩大區域,加快推動城鄉建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抓好城鄉規劃。推進全域空間統籌規劃,《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年)》修編通過專家評審,劃定城市綠線范圍,城市規劃區面積擴大到218平方公里,優化調整建設用地功能100平方公里。突出抓好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管理,加快編制立體快速路網整體規劃,“一縱一橫一聯一環”快速交通通道完成設計和勘察。
推進城市建設。133個市中心城區重點城建項目完成投資18.2億元,亳州北公交客運樞紐站建成使用,繞城快速通道西、南、北三線實現貫通,建安路渦河隧道建成通車,湯王大道渦河隧道和6條下穿鐵路立交橋道路工程進展順利,西關排澇站和3個城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建成投用,8條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扎實推進,三清大道渦河大橋已經開工。以視頻數據監控平臺為依托,建立“互聯網+城管”模式,數字城管共受理案件65.8萬件,結案率98.9%。
推動鄉村振興。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小麥單產509.5公斤、居全省第一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56家,家庭農場發展到7884家;新增農業“三品一標”認證企業32家、產品65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440.9萬畝。出臺市級農機作業托管服務方案,協議托管面積738.5萬畝。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1323個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290個村“三變”改革任務,國有林場改革和供銷社綜合改革順利完成。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7年度建設任務順利通過省考核驗收,2018年度建設任務已完成88.3%,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2138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152座。
穩步改善農村環境。深入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回收有害垃圾3559噸,建成鄉鎮污水處理設施75個,完成農村改廁任務10萬戶。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完成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儲備庫建庫4萬畝,已組卷上報1.95萬畝。
推動綠色發展 優化生態環境
亳州市緊緊圍繞“地凈、路暢、水活、天藍、林擁城”目標,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按照“同呼吸、共奮斗、齊行動”要求,健全了市委常委會直接領導、“11+1”工作組、市縣鄉村分級負責、領導干部分工負責、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建立了清單制、掛牌督辦、網格化精準治理等工作機制。強力整改環保突出問題,按照“找交銷查考”的工作要求,把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轉辦的群眾信訪件、省環保督察交辦突出環境問題、省大氣污染防治督查組駐點督查反饋問題、市督察發現問題分成ABCD四類問題,全部納入“回頭看”現場核驗清單。截至2018年12月20日,第一批5020個A類問題市級核驗組已核驗點位4874個,達標率96.6%;5638個B、C、D類問題已核驗點位5316個,達標率92.5%。第二批13828個問題市級核驗組已核驗點位2999個,達標率97.4%。持續增強環保力量,抽調精兵強將成立15個現場檢查組,譙城區、市經開區分別抽調50人、80人集中辦公,新招錄100名工作人員充實到環保部門。持續強化科技支撐,邀請國家生態環境部環科院、PM2.5防治小組等專家參與亳州市大氣污染防治課題研究,建立會商機制,實施靶向治療。加大裝備投入,購置空氣自動監測儀、移動式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PM2.5顆粒物走航檢測儀、手持式PM2.5檢測儀等一批現代化設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強力整治大氣污染問題,扎實開展燃煤污染、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磚瓦窯廠、涉車涉油污染、非道路移動機械、建筑工地等“1+N”專項整治,秸稈禁燒實現“零火點”目標,截至去年12月20日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5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9%,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率62.4%、同比提高4.7個百分點。創新監督檢查方式,市人大、市政協組織專班開展常態化執法監督和民主監督,各民主黨派組織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常態化參政監督。
開展河長制工作專項整治。全面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1981件河長制專項整治交辦問題已整改1853件,721個河道管理范圍內亂搭亂建問題已整改686個,272家無證經營碼頭被依法取締。拆除禁養區網箱35368個、圍網11864畝,關閉或搬遷沿河禁養區范圍內畜禽養殖場308家。整治入河排污口311個,完成黑臭水體治理28處。引江濟淮工程亳州段全面開工,城南調蓄水庫正在開挖,鳳尾溝三期、龍鳳新河、團結溝治理主體工程完工。水生態修復有序實施,9個水功能區全部達標,4個國控斷面水質均提前達到省考核要求。位于市區渦河北岸的陵西湖,因長年累月的亂搭亂建、廢污排放、圍湖養殖,已是一片臭水溝。兩年前,當地政府聯手中鐵置業進行治理,重新打造生態陵西湖公園,如今已經竣工驗收,完全被一派水陸面積達94公頃的現代江南風光所取代。
推進林長制改革。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負責制,設立各級林長3622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8.6%。完成人工造林15.4萬畝,建設森林生態廊道360公里。新建完善農田林網81萬畝,超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鎮4個、森林村莊27個。
推動開放發展 夯實發展基礎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原經濟區等,亳州市加強對接交流合作,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推進招商引資。1至10月份,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1個、總投資798.8億元,新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194個、在建386個,實際到位省外投資資金583.8億元。成功舉辦2018年藥博會,共簽約招商項目59個、總投資518.2億元。
推進對外開放。推進亳州現代中藥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培育外經主體3家,實現進出口總額8億美元、增長20%,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45家。亳州海關獲批籌建。
推進項目建設。按照“規劃全覆蓋、土地全報批、征遷全完成、基礎設施全建設、項目全填滿”的目標,選派一批處級干部掛職負責項目建設,協調解決存在問題。1至11月份,383個省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56.1億元,投資完成率135.3%、居全省第二位;207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開工210個,開工率101.4%、居全省第三位;竣工項目104個,竣工率118.2%、居全省第三位。總投資59.5億元、總長125公里的13個國省干線公路PPP項目順利實施,商合杭高鐵亳州段正在進行路基附屬、橋面工程建設,公路客運高鐵樞紐站汽車站房主體封頂,亳州機場立項通過審核、亳蚌城際鐵路先期施工段已完成。
深化各項改革。堅持以改革推動開放,聚焦97項年度改革任務,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等8項重點改革,持續提升網上辦事大廳功能,7367項服務事項中7075項實現“最多上一次”“一次上網,事就辦成”,其中2655項實現“一日辦結”,受理群眾申報事項660.2萬余件、辦結645.1萬余件。全流程電子招投標比率達92.7%,藥都網上商城完成交易1.1億元。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減到3個工作日,全市新增市場主體67887戶,增量位居全省前列。扎實推進機構改革,市退役軍人服務管理中心正式設立,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市中醫藥管理局順利掛牌。建安、城建、交控、文旅4家市屬國有集團轉型成效明顯。
優化營商環境。常態化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四送一服—政企直通車”微信平臺累計收集企業反映問題9714件、辦結9494件。出臺降低企業成本“20條”,累計減輕企業各類負擔30億元。企業、群眾辦事申請材料精簡62.2%。創新開展一般工業項目審批改革和承諾制改革,項目開工時限由過去205天壓縮到108天,其中行政審批時限壓縮到27天全部辦完,亳州經開區被列為全省三個項目承諾制改革先行試點開發區之一。
推進園區轉型升級。6個省級開發區經營收入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財政收入增長28%。蒙城經濟開發區、譙城經濟開發區躋身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前30強,獲批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亳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報省待批,成為全省三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開發區之一并取得階段性進展。亳蕪現代產業園區在全省共建園區發展目標考核中位列受援方第一。
推動共享發展 改善群眾生活
亳州市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方向,持續辦好民生實事,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具質感。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落實“六個精準”“六看六確保”等要求,亳州市連續兩年位列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好”的等次,蒙城縣、譙城區成為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區,渦陽縣、利辛縣列入2018年度擬脫貧摘帽縣。持續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整改行動和“七個不落、一個不少”大排查活動,對82項重點工作逐項制定落實舉措,實行一周一調度、半月一通報。圍繞三個“一個都不能”目標要求,新識別貧困戶1680戶、4194人,清退1001戶、3251人。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6億元,整合涉農資金投入扶貧18.8億元。村級光伏電站累計發電5億度,“金銀林”工程已落實9.3萬戶、21.9萬畝,建成貧困村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295個,幫扶貧困人口就業16838人,改造貧困戶危房10990戶,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2.8億元,185.1萬人次貧困人口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保政策。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遠低于管控目標。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舉措,藥都農商行IPO成功報會,現代中醫藥及健康產業亳州專板第三批次集中掛牌企業88家、累計達233家,專精特新板成功掛牌14家,通過“金融易貸”平臺累計發放貸款519.5億元。嚴格執行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制度,落實房地產信貸政策,有效防止了信貸資金過度向房地產領域集中。
扎實保障民生福祉。33項民生工程基本完成年度任務,累計落實資金176.7億元。基本建成棚戶區改造住房3.4萬套,改造老舊小區26.2萬平方米。投資23.1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46所、公辦幼兒園36所,亳州學院新增本科專業6個。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6%、28%,新建養老服務指導中心30個,入住鄉鎮衛生院集中供養的失能五保老人748位。創新建設農民工實名制登記及工資支付監管平臺。扎實推進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市“五位一體”文化活動中心、華佗國醫館、市體育館投入使用,市博物館成為全省首家夜間開放的博物館。
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全年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實現“三下降”。扎實開展信訪維穩專項整治,認真落實“三到位一處理”工作要求,推進“深督導、重化解、促落實”專項行動,589件市掛牌信訪積案、83件省交辦信訪積案全部化解,新時期的“楓橋經驗”獲得省政府肯定推廣。扎實推進“平安亳州”建設,強力推進掃黑除惡,著力打擊群眾反映強烈、深惡痛絕的14類重點對象,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