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歷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哪些?一起來回顧這些重要考古成果。
天長三角圩漢墓群
天長三角圩漢墓群位于天長市天長鎮城南社區祝澗村譚莊組,入選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三角圩漢墓群共清理發掘古墓葬27座,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有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瑪瑙、琉璃、銀器、角器等計700余件。
蒙城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蒙城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位于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它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存,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已具備早期城池的雛形。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譽為“中華原始聚落第一村”,入選199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含山凌家灘遺址
含山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1998年的第三次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29座,出土玉人、玉鷹、玉龍等315件玉器、玉料,并發現第二次發掘中認為的沙石層是一處祭壇。第三次發掘后,對于凌家灘遺址年代有了較為準確的了解,基本認同與崧澤文化年代相近,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
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位于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1999年首次發掘,發現一處石構建筑遺存、8艘沉船、木構建筑,出土大量唐宋時期全國20余座窯口陶瓷器文物。此次發掘厘清了通濟渠流經地點和線路,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六安雙墩漢代墓
六安雙墩漢代墓位于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為我省首次發現的漢代諸侯王墓,考古和學術研究價值較高,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的雙墩遺址范圍內。雙墩春秋一號墓是春秋時期“鐘離國”的王陵墓葬,其發掘中呈現出新的文化現象和建筑遺存,獲評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
固鎮垓下遺址位于固鎮縣東部的濠城鎮。2007年至2009年考古表明,垓下遺址是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時期城址,填補了淮河流域和安徽無史前古城的空白,被譽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鳳陽明中都遺址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鳳陽興建的都城。通過勘探和發掘,城址的布局日漸清晰,承天門、東華門、外金水橋等多組單體建筑遺存的形制和結構逐步得到揭示。在此基礎上,2015年至2021年的發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筑的布局,極大地推進了明中都的認識和研究,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郎溪磨盤山遺址
郎溪磨盤山遺址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東岸,北側的郎川河溝通著長江水系和環太湖水系,使得該遺址正處于重要的地理節點上。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時期前后延續的文化堆積,填補了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研究的地域空白。該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 晉文婧 整理)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