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探尋阜陽地域文化的詩意高地

來源:江淮新聞網2024-04-07作者:劉文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關于生存發展的探索、奮斗、奉獻乃至犧牲,不斷進入詩歌的范疇,以詩意的方式沉淀在民族群體記憶中,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觀念里、品格間、血液中。中國詩歌承載的詩意,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符號、情感方式、價值追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詩歌中的這些詩意內涵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阜陽市地處淮北平原,地域廣闊,人文蔚盛。這里古為胡國,后稱汝陰、汝墳、潁州、順昌,再為潁州、阜陽,雖然自古沒有高山,卻在傳統優秀文化傳承中,樹立了多處精神坐標,培育出數個詩意高地。

時代風云、地域環境、詩人秉賦等種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這些詩意高地,通過歷代詩人的反復吟詠,不斷凝聚升華,一代代阜陽人用之而不覺,習以為常。這些詩意高地在詩人競相歌詠、世代傳誦中,凸顯了“詩意阜陽”的豐厚內涵,寄托著人們無限美好的愿景。

一、智慧謀略高地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千百年間,風云激蕩,中華文明點燃萬丈光芒,輝耀寰宇,炎黃子孫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姜尚、管仲帶著時代之光,相繼從古老的阜陽大地走向廣闊的世界,一為“兵家之祖”“百家之師”,一為“千古名相”,他們的思想和作為是中華文明史詩的重要篇章,占據著一處智慧謀略的高地。

姜尚的形象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大明》中。《大明》這首氣勢恢宏的敘事史詩,歷數王季、文王、武王世代傳承、“明明大德”之后,說到了周滅商的關鍵一役“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師尚父就是姜尚。在牧野戰場上,姜尚像鷹一樣洞察勇猛,他俯視整個戰場,志在必得、橫掃千軍的勇武形象令人難忘。

姜尚,也稱呂尚、太公望、師尚父、姜太公,本地人多稱作姜子牙,今臨泉姜寨人。姜尚閱歷豐富,“多兵謀奇計”,是中華文明中第一位集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于一身的智者。

姜尚謀略高深莫測,經歷又極富傳奇色彩。他的故事被后世不斷夸張演繹,以至于成為神化人物。

神奇,是詩意理想的寄居地。翻開歷代詩歌,姜尚出現頻率很高。李白在《梁甫吟》中一詩中寫道: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姜尚的形象始終在李白心中揮之不去。“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得遇圣君明主,尊為“帝王師”是其終生期待。

詩人們或直接贊頌,或類比詠嘆,或援事悟道,或借以寄托,在姜尚身上他們總有自己的發現。蘇軾在《寶雞記游詩》中寫道:

聞道磻溪石,猶存渭水頭。

蒼崖雖有跡,大釣本無鉤。

姜尚的故事人人向往,卻又難以企及。越是難以企及,越是孜孜以求。于是,姜尚的形象時時觸動著詩人敏感的心靈,歌詠姜尚成了中國詩歌文化的一種傳統。詩歌中“虎變”“磻溪”“鷹揚”等詩意內涵都直接指向姜尚,是為詩歌語言的奇觀。

姜尚到底是哪里人?說法很多,爭議了2000多年。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綜合《國語·周語下》《竹書紀年·西周地形都邑圖》《史記·齊太公世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典籍文獻記載,結合各地遺存研究認為,今阜陽市臨泉縣姜寨為姜尚故里。

阜陽地域上第二位令人矚目的先賢是管仲。管仲是潁上人,名夷吾,字仲,又名敬仲,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紀末七世紀初,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管子。

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華智慧集大成者。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管鮑之交、管仲隨馬、老馬識途等文化符號,已深入國人的文化記憶之中,時刻會被現實喚醒。

詩仙李白對管仲尊崇有加,無論自況或比人,都會想到管仲。“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后贈楊山人》)。到了晚年,他還在《贈何七判官昌浩》一詩中,借稱頌昌浩才能堪比管仲、樂毅,以自表心曲: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宋代詩人王十朋一首七言詩《管仲》,將管仲一生遭遇、得失濃縮于28字中:

小節區區豈足羞,功名未顯分累囚。

平生自有真知己,寧患威公怨射鉤。

“威公”,即齊桓公。宋人避欽宗趙桓名諱,稱齊桓公為威公。王十朋借管仲之名,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如何識別人才、保護人才、重用人才?古往今來,一國強盛,有多種因素,心胸是必不可少的。鮑叔牙始終看好,甘居人下薦賢;齊桓公放下一箭之仇,放手任用,管仲才有馳騁的天地,也才有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霸業。

唐朝詩人李瀚,把眾多歷史人物編進兒童識字課本《蒙求》里。“孔明臥龍,呂望非熊”“管仲隨馬,蒼舒稱象”,姜尚和管仲都在其中。

二、千古情義高地

鮑叔牙和管仲是潁上同鄉,都是今阜陽人。“管鮑之交”標舉的千古情義,創造了一個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史記·管晏列傳》關于鮑叔牙的記載大部分引自《列子·力命》,而且都是通過管仲的話傳達,特別令人信服: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牙托舉薦賢義薄云天,識才辨能千古流芳,以身下士無人可比。管仲雖貴為國相,卻不回避早年窮困難堪的境況,說鮑叔牙最了解自己,如同再生父母一般,推心置腹,肝膽相照。

“管鮑之交”在詩歌中流轉,在詩意中起伏。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夏秋間,李白放下狂放自負,作《陳情贈友人》,其中有8句借“管鮑之交”向自己的鄰居致意示好: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

斯人無良朋,豈有青云望。

臨財不茍取,推分固辭讓。

后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安史之亂爆發,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正道不行,真情難再。窮困潦倒的大詩人杜甫悲憤不已,揮筆痛斥時弊,寫下《貧交行》,句句沉痛: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您難道不知道管鮑在貧賤時的交情嗎?天地蒼茫,無人應答,詩人只好無奈回應自己的疑問,“此道今人棄如土”,現在,這樣的君子之交早已被棄之如土了。“翻手作云覆手雨”被后人濃縮成一個成語“翻云覆雨”,用來比喻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手段,與“管鮑之交”形成強烈對比。

滾滾潁河,東流不息。管鮑之交的千古絕唱,感人肺腑,后世驚羨仰慕。

三、儒士精神高地

兩漢之際,阜陽大儒如皓月明星。西漢倪寬,東漢郭憲、陳蕃、范滂等儒士,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他們衷心為國,心系百姓,匡扶正義,筑起了一個儒士地域特色顯著的儒士精神高地。古往今來,詩人仰望歌詠,詩意昂揚,令人心向往之。

(一)帶經而鋤

太和經鋤樓,為紀念倪寬而建。清代詩人吳漢騰一首《鋤樓映月》,把人們帶入了那個久遠的時代:

古墓嵯峨祠宇新,祠邊樓影占芳津。

憑欄欲問經鋤地,惟有當時月照人。

此詩將古、今置于同一輪明月之下,綿延不絕的思古幽情揮之不去。當年倪寬“帶經而鋤”之地在哪里?欲問又止。年代久遠,時過境遷,倪寬讀經與揮鋤的地方已無從確認,只有當時的明月照見過倪寬,也照見了當下懷念他的人。

《漢書·兒寬傳》記載:“兒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后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這就是“帶經而鋤”的來歷。

當年倪寬“帶經而鋤”之地,就在今阜陽市太和縣倪丘鎮。倪寬因家貧流落到太和境內,仍然學經不輟,他交不起學費,就到學校伙房幫工,也到田里幫雇主鋤草。倪寬鋤草時帶著經書,以便休息時誦讀。

在吳漢騰筆下,朦朧的月光給“帶經而鋤”平添幾多詩情畫意,給人無限遐想。

倪寬精通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漢武帝喜歡聽他講授經學,更賞識他對儒家經典的運用。

一代儒學大家好學不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東漢時期阜陽地域內儒學大家頻出,太和至今文風興盛,或與此有某種關聯。

(二)志掃天下

“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是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后漢書》記載:“陳蕃,字仲舉,汝南郡平輿人。”當年的平輿在今阜陽市臨泉縣境內。

據《后漢書》記載,陳蕃少年時即胸懷大志:“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一生光明磊落,不徇私情,仗義執言,冒死進諫,雖連遭誹謗誣陷,幾經沉浮,仍然初衷不改。陳蕃官至太尉、太傅,他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不貪圖功名,前后十次遞上奏章,拒絕接受封侯,表現出一位智者的高度清醒。

陳蕃的一生,就是一首蕩氣回腸的史詩。詩人李白有“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朓樓”句,借陳蕃說自己寄居宣州受到禮遇和自己內心的愁緒。儲光羲《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有“善計在弘羊,清嚴歸仲舉”句,說桑弘羊善于謀劃,清廉嚴正要數陳蕃。陸游《戲詠村居》有“陳蕃壯志消磨盡,一室從今卻掃除”句,表達自己心懷壯志又垂垂老矣的晚年嘆息。

《世說新語》開篇第一句話,說的就是陳蕃:“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說陳蕃給士人樹立了標準,是人們學習效仿的榜樣,把陳蕃列為《德行 第一》,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澄清天下之志

“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是《后漢書》中范曄寫范滂的話。巧合的是,范滂也是阜陽人。

范滂先后任光祿勛主事、功曹等職。他嫉惡如仇,敢于諫言,不徇私情,不容于時。別有用心者指責他所用之人為“范黨”,范滂因此先后兩度辭官。

第二次黨錮開始,14歲的漢靈帝被宦官哄騙,下詔誅殺黨人,范滂的名字赫然在列。

范滂得到消息,自己去了獄所。縣令郭揖丟下官印跑過去,要帶范滂一起逃跑。范滂制止郭揖,說自己死了,災禍就平息了,不愿連累他,更不想讓老母親為自己四處逃難。

范滂的母親帶著孫子前來與其訣別,《后漢書》記載了這樣一場對話:

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家父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李、杜”指李膺、杜密。在黨錮之禍中,李膺自赴詔獄,死于獄中;杜密自殺身亡。兩人名列“東漢八俊”,時人敬仰。范滂慷慨赴死,范母深明大義,路人聽到后,無不流淚。

訣別之時,范滂跪謝母親,轉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宋代詩人林同作詠史詩《范滂》,詩句幾乎是直接從史冊中“拿來”:

寧將身塞禍,不忍母流離。

我自不為惡,黃泉今有辭。

蘇轍在《東坡先生墓志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蘇軾10歲時,聽到母親讀《范滂傳》時感慨長嘆。蘇軾問母親:“我長大了要成為范滂一樣的人,您同意還是不同意呢?”蘇軾的母親說:“你能作范滂一樣的人,我難道還不能作范滂母親一樣的人嗎?”范滂的慷慨悲壯影響深遠。

四、賢相共治高地

北宋時的潁州,在阜陽的發展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從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到熙寧三年(1070年)的60年里,呂夷簡、夏竦、蔡齊、程琳、晏殊、蘇頌、歐陽修、呂公著等8位宰相先后知潁,群賢治潁,弦歌不絕,開潁州一代風氣。

一朝之中,有這么多賢相先后治理一個地方州,歷史上十分罕見。詩意阜陽此時走向一個新的境界,潁州西湖也因為他們名揚天下。

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九月,宰相晏殊遭彈劾被貶潁州。晏殊在這里作《雪中》一詩表明心跡:

平臺千里渴商霖,內史憂民望最深。

衣上六花非所好,畝間盈尺是吾心。

晏殊推行惠政,發展教育,為潁州做了很多得民心的好事。他離任后,潁州人將清漣閣更名為“去思堂”,以表懷念。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歐陽修知潁,他“明不致察,寬不致縱”,治災患,減佂役,興民利,延續“宰相治潁”遺風。“乃建書院于湖南,化訓州人”,于是潁州出現了第一個書院——西湖書院。

歐陽修深愛潁州,在潁州找到了歸宿感。在歐公眼里,這里無處不美,無時不美,無人不美。他來了不肯走,走了還要來。與潁州從相識相知、魂牽夢繞,到隱退終老,歐陽修寫下許多精美詩篇,留下了無數詩壇佳話。歐陽修作《再至汝陰三絕》,其一寫道:

黃栗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

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歐陽修拜參知政事。就在這一年,蘇頌出知潁州,作《和梁簽判潁州西湖十三題·去思堂》,懷念當年晏殊、歐陽修知潁時的惠政:

丞相臨人以惠和,三年鄉校起弦歌。

至今旌旆曾游處,猶道當時樂事多。

蘇頌博學多才,以禮自持,清廉節儉,仁厚愛民。知潁期間,趙至忠任州判官,其人強勢,難以合作。蘇頌對他卻十分禮讓,“禮且盡誠意”,凡事主動找他商量。趙至忠心悅誠服,兩人聯手做了很多利民好事。

蘇頌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還是天文學家、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離開潁州后,蘇頌官居宰相。

宰相治潁,盛況空前絕后。他們或以相貶謫,或后居相位,知潁期間,重風化,興州學,施仁政,治西湖,修水利。閑暇之余,他們流連汝潁,吟詠西湖,眾多賢臣雅士慕名而來。

“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蘇軾知潁僅半年,在潁州留下數十篇詩詞。

歐蘇歌詠,潁水歡唱,潁州活色生香。“天譴西湖在此州,一時冠蓋盡風流。”宰相治潁的千年遺風在潁淮大地激蕩,他們留下的豐厚遺產,阜陽人至今念念不忘。

五、廉潔自持高地

寢丘,春秋楚邑名,西漢稱寢縣,東漢改名固始,在今阜陽市臨泉縣境。“寢丘之志”省人耳目的廉潔自持、知退知止,與一代名相孫叔敖有關。

孫叔敖,楚相,名饒,字叔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孫叔敖以其卓越的治水、治國、治軍才能輔佐楚莊王,成就了楚國霸業。

據《呂氏春秋?異寶》記載,孫叔敖多次謝絕封賞,雖身居高位,卻家徒四壁。38歲那年,孫叔敖積勞成疾,大病不起,他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就告誡自己的兒子說:

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受無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唯此也。

孫叔敖去世后,楚王果然要封賞其子。其子謹遵父志,請求寢丘之地,終如所愿。

寢丘因“名甚惡”,很少被當地人提起。作為歷史記錄的典故,“寢丘之志”卻流傳甚廣。

孫叔敖以“寢丘之志”,留給后世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寢丘”作為一種異于常態的觀念、志趣,被引入詩歌,繼之者不絕。北宋名臣、“百日宰相”杜衍《新居感詠》以“亞圣樂簞食,寢丘無立錐”,回應誣陷非議。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悲秋》以“曉班無復趨行殿,晚境惟思老寢丘”,說自己老年希望到寢丘一樣的地方,也借“寢丘之志”表明心跡。

寢丘在哪里?酈道元《水經注》早有權威記載,現代著名史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同樣將寢丘明確定位于今臨泉縣。之所以產生爭議,是因為南朝劉宋時,固始縣從淮河之北的臨泉僑遷到了淮河以南的蓼縣(今固始縣),隋唐之后的部分史學家不加分辨,誤以隋唐沿革至今的固始縣為古寢丘所在地。

六、精絕技藝高地

養由基是春秋第一神箭手,阜陽市臨泉縣楊橋鎮人。嬴姓,養氏,字叔,名由基,是楚國將領。

《呂氏春秋·精通》記載:“養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兕。”說他將箭射入青石。“常蹲甲而射之,貫七札,人稱神。”說他能射穿七層牛皮,力大無窮,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史記·周本紀》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成語“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皆因此而出。

唐末詩人周曇的詠史詩《蘇厲》,字面上看,全篇寫的都是養由基,蘇厲在詩外:

百步穿楊箭不移,養由堪教聽弘規。

身隆業著未知退,勿遣功名一旦隳。

這首詩贊揚了蘇厲過人的智慧:借別人規勸養由基“百發百中”之后功成身退,游說秦國大將白起止戈休戰。白起果然聽從勸告,借口有病,停止進攻魏國。

蘇厲借養由基制止了一場戰爭。讀《蘇厲》有時空穿越之感,兩個歷史場景交疊往復,渾然一體,讓人回味不盡。

詩意連接古今,文化影響深遠。這些詩意高地涵養了阜陽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品格個性,是阜陽地域文化的突出亮點。

姜尚管仲大道無形的謀略智慧,管鮑之交義薄云天的深重情義,兩漢儒士天下景仰的言行風范,北宋一朝冠蓋天下的宰相治潁,寢丘之志廉潔自持的清嚴節操,養由基百發法百中的神奇技藝……這些詩意高地,閃耀著靈性的光芒,是美的化身,更是一種精神超越;這些詩意高地,引人向上向善向美,是阜陽的驕傲,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營養。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弘揚地方文化中的詩意高地,讓人們浸潤高尚的情感,回顧美好的記憶,傳導跨越時空的化育力量,則是文化自信的一個具體體現。


責任編輯:史洪芳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一个人的突击队3电影在线观看| 最新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九九影院理论片在线观看一级|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播|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综合色网站| 色多多在线视频|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女人张腿让男桶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天堂网| 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我把小yi子cao了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精东影业jdav1me| 国产卡1卡2卡三卡在线|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人妻18毛片a级毛片免费看| 被cao的合不拢腿的皇后| 国产精品特黄毛片| www.成年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