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在淮南市三和鎮徐洼村,車輛魚貫穿入青青小麥深處的一處封閉大院內,這里就是武王墩考古發掘現場。一座戰國晚期楚國王墓的傳說,在這里揭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
數十位記者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棚外等候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大家圍攏到他身邊,在他的身上掛滿了各類收音設備。他笑著說:“從未見過這種陣勢。”
武王墩考古發掘啟動以來,宮希成不知拒絕了多少媒體的采訪,這是4年來的第一次媒體開放日。他一邊領著大家往發掘現場的棚內走,一邊介紹。墓室口邊長約51米,位于21級臺階之下,此時雖然沒有工作人員在忙碌,記者卻仿若感受到2000多年前這里的人山人海。
今年3月,武王墩開始進行文物提取,首先是對3層443塊槨蓋板的揭開。在發掘現場,五六位工作人員才能抬起一塊槨蓋板,經過精心包裹再由吊車運到一邊,有的槨蓋板重量超過1噸,不知2000多年前的工匠又是如何完成的分割、運輸與安裝?僅這樣簡單一環,便能看出墓主人的非同一般。
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在于此。在4月16日上午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武王墩”進展工作會上,有媒體向宮希成拋出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為什么不愿意過早地討論這個問題?如果把墓主人跟一個具體的人物對應起來,需要我們找到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證據,從現在的發掘進程來說,離我們能夠全面了解里面的內容還差得很遠,現在時間和精力主要集中在能夠安全地把現場的文物資料記錄下來。這個墓主人具體是哪一位,我們現在還沒有拿到證據。”
因墓室環境變化,器物的提取需要爭分奪秒,目前提取的漆木器、青銅器等編號文物已超千件。在這次考古發掘中,考古探測、文物提取、多學科研究、現場保護等應用了多項科技手段,并建立了武王墩考古綜合管理平臺。除了現場常駐的數十位工作人員,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也都參與了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
2000多年前,眾多工匠不舍晝夜辛苦營建,龐大工程因人而建、依人而成;2000多年后的發掘、整理、解釋緊張而漫長,仍然是人的活動、人的故事。武王墩的考古發掘還在路上,記者的采訪也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