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我總期待早點過中秋節。
中秋節那天,除能吃到舅舅新挖的山芋、花生和新摘的石榴、棠梨外,還能吃到外婆和小姨娘做的月餅,又香又甜。
中秋節恰逢石榴、棠梨和葡萄成熟季。鄉下有長者的人家,會在節前買上幾個大紅籽石榴,放在案桌上當供品,寓意健康長壽、家庭團圓、幸福吉祥。外公家條件不算好,中秋節也沒有石榴和葡萄擺上桌案,而是擺放家里老梨樹產的“棠梨”當供品。
外公家屋前有口小水塘,塘邊長著一棵據說已有百年之齡的梨樹。這棵老梨樹徑1米多,樹高有一丈。原來它不是梨樹,是一棵野生的棠榴樹,經與梨樹嫁接后,稱為“棠梨樹”,結的果叫“棠梨”。
歷經百年風雨,這棵老梨樹仍鐵干嶙峋,肌膚如墨,虬枝如龍,橫空逸出。春天,清風徐來,滿樹花開,花白如雪,花枝招展,縷縷清香沁人心脾,絲絲甜意撲鼻而來。
雖然命運多舛,這棵老梨樹生命力卻極強,每年都結兩三百斤棠梨,全摘下來要裝滿四五稻籮,它結的梨酸甜皮薄,酥脆爽口,風味獨特。每年摘梨時,大人都不允許我爬樹冒險,只讓我穿著舅舅用的捕魚衣,站在水塘中間的梨樹底下,拿著網兜接住舅舅用竹竿鉤下來的棠梨。
摘梨那天,老梨樹下圍滿大人、小孩,大家不光要品嘗一口皮薄、肉脆、汁多、酸甜的老果子,還有人要給老梨樹系上紅布條或紅絲線,從心中祈福老梨樹來年生長更加茂盛。
中秋節前夜,月色朦朧,家家戶戶忙著做月餅。
外婆將提前準備好的面粉、麻油倒進鍋里,舅媽在灶口拉風箱加柴火,待翻炒出金黃的油酥,再將油酥、青紅絲和白糖倒進面盆,攪拌均勻做成月餅餡。外婆把月餅餡包在早已發酵好的面團里,再摁進木刻的模具里壓扁、倒出來,頃刻間,一個個圓圓的、印著小動物圖案、花紋圖案或“紅雙喜”圖案的月餅就成型了,后再碼進大鍋里慢慢烘烤……而我則圍著灶臺眼巴巴地等待著。
近幾年,商場超市中秋月餅品種繁多,風味各異,繽紛炫目;餐桌上的各種點心、糖果也是琳瑯滿目、甜蜜酥軟,卻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了。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中秋節,意味著溫暖和團聚。有父母雙親健在,可以報養育之恩;有兒女外孫繞膝,可盡享天倫之樂。
如今,母親年歲大了,也不再做月餅了,老人家卻沒忘記擺上一盤從超市買回來的同樣包裝精美的月餅,用來招待遠歸的兒女。但母親一定沒有注意到,那盤甜脆香美的月餅卻少有人來問津,不是月餅不好吃了,而是當年母親和外婆、小姨、舅媽手工制作的月餅里面傾注了太多的情感,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多少年過去,因年齡大血糖高,也有多少年沒敢吃過月餅了。但那份承載著親情月餅,凝聚在記憶里的中秋味道,仍讓我久久地追憶!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