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地處大別山區的宿松縣趾鳳鄉南沖村就顯得冷寂,村民們沒事都窩在家里避寒。但在11月27日下午,村里漸漸熱鬧起來,20多名村民聚集在文化廣場的戲臺旁,等待著好戲開場。
橙黃橘綠,管弦吱呀,清音悠揚,將墻頭、屋脊、樹梢涂抹上一層暖意,村莊迎來鬧嚷嚷的冬日消閑時刻。
“一誓做個布衣官、二誓不貪一紋銀、三誓忠心為百姓……”文南詞保留劇目原創經典小戲《盤箱》幽幽唱響。臺上唱得熱鬧,情真意切、如泣如訴;臺下聽得熱鬧,悲喜交織,鼻酸淚流。
一
文南詞因劇種主要聲腔為“文詞”和“南詞”而得名。這個稀有劇種,已在皖、鄂、贛等地流行300余年。
距離宿松縣城10公里左右的佐壩鄉龍門村虞松巒屋場,相傳是宿松文南詞的發源地。清朝中葉,文南詞流入宿松,與當地的燈會歌舞、民歌小調、斷絲弦鑼鼓等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腔調戲韻。清朝有詩寫道:“翁操四胡桂樹下,姝弄漁鼓唱‘思嫁’。婦孺入迷文南詞,月落西山不歸家”。文南詞當時的演出形式、伴奏樂器以及觀眾打心眼里的喜歡躍然紙上。
1931年,民間藝人虞正興在虞松巒屋場創建宿松第一個文南詞戲班,爾后宿松許嶺、復興等鄉鎮的文南詞劇團也相繼成立,“民間流傳的曲藝”轉化為“舞臺上的戲劇”,承載著方言聲腔的手眼身法步,代代傳承。2006年,宿松縣文化部門搜集文南詞聲腔藝術相關資料,申報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文南詞被收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74歲的高榮生是文南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多歲時就關注文南詞,這些年來,陸續收集、整理了眾多文南詞的資料,并創作改編了多部文南詞大小劇本。文南詞傳承創新,他是歷史的見證人。
“文南詞又被稱為‘黃梅戲的姊妹腔’,如今黃梅戲發展成‘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婦孺皆知的戲曲奇卉,文南詞的發展則顯得暗淡許多。”高榮生說,“究其原因,還是文南詞‘老了’,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二
古曲傳韻唱新聲,老樹才能抽新枝。
在宿松縣黃梅戲劇院的排練室內,文南詞大戲《云樓會》正在緊張排練中。“這場戲是縣里重點文化支持項目,我們前前后后準備了1年多,準備12月份首演,期待能得到觀眾喜歡。”宿松縣黃梅戲劇院演員、《云樓會》主演吳海榮說。
“新戲,是戲曲永葆年輕的關鍵,為了讓這部戲符合當下審美,吸引年輕的受眾,我們特意找了北京一名青年導演執導。”吳海榮介紹。
當古老戲曲遇到“90后”導演,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主演吳海榮感觸頗深。《云樓會》中有場戲是女主假懷孕,按傳統的處理方式,會在衣服里塞入一些紅綢緞,讓演員腹部看起來微微隆起,但是現在的處理是將紅綢緞系在衣服外邊。
“我們開始覺得不美觀,女主角看起來很臃腫,但是導演覺得,劇情就需要這樣的呈現方式,而且最后加入了舞蹈的元素,一個巧妙的轉場后,紅綢滑落,瞬間就有了不一樣的觀感。”吳海榮說,這出新戲,不僅是表現形式,在唱腔、伴奏、排演節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嘗試,吳海榮和同伴們要在舞臺上展現文南詞更生動現代的審美情韻。
近年來,宿松縣創大戲、編書籍、錄光盤、編教材,開展一系列專場演出和培訓,設立縣非遺保護中心和文南詞傳承基地,建成宿松縣非遺文化館,為文南詞的傳承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三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先出人,再出戲。宿松黃梅戲劇院采取訂單培養方式,招聘了15名年輕演員,平均年齡在20歲。“在學校,他們學基本功,寒暑假時,我們就把他們接到院團來學文南詞。如今,不少人已經在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吳海榮介紹。
今年第28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宿松黃梅戲劇院的“00后”演員朱凌燕憑借對文南詞劇目《玉簪記·陳姑追舟》的精彩演繹,成功摘得“小梅花”獎。
地方戲曲藝術長青,觀眾是土壤,培養年輕觀眾是戲曲生態保護的重要一環。宿松縣持續開展文南詞非遺文化進校園、“瀕危劇種(文南詞)”演出活動等,讓文南詞攜帶的民俗鄉韻,植入下一代的血脈中。
中央電視臺2018年曾拍攝名為《深閨倩影待人識》專題片,記錄下這一國家級非遺瑰寶生生不息的民間藝術審美與創造力,而今文南詞在保護中傳承發展,邁出深閨覓知音。
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既有流行區域廣泛的劇種,像京劇、黃梅戲、豫劇等;也有流行于較小區域、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稀有劇種,像文南詞。“小孤山,青又青,江水滔滔浪千層……”當胡琴鼓點再起、曼妙唱腔飛揚,留住的是生動鮮活的地域文化、歷史記憶,留住的是多姿多彩中華戲曲中的絢麗一頁。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