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記者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近日組織科普老師走進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開展科普主題講座。通過館校聯動助力創新教育實踐,讓博物館“走出去”、讓知識“活起來”,為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為深化館校合作,推動館藏資源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近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普老師走進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開展主題為“來自億萬年前的時間膠囊——琥珀”的科普講座。
在講座活動中,省地質博物館科普老師以課文為媒,用實物解惑。科普老師把四年級語文課文《琥珀》作為切入點,依托館內琥珀標本資源,通過語文課本中知識點與琥珀形成條件相結合的方式,層層遞進展開講解。課堂上還設置了放大鏡觀察蟲珀細節、觸摸琥珀原石等互動環節,將課本中抽象科學概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真實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探索欲。
館藏資源賦能課堂,科普教育扎根校園。對于學生來說,博物館不僅是珍稀藏品的保存地,更是知識的“播種機”,此次活動也是博物館“課文+科學”理念的一次創新教育實踐。
課堂上,科普老師鼓勵廣大學子“做熱愛自然的小專家”,從身邊點滴出發,觀察自然、保護環境。學生們紛紛表示以前覺得琥珀只是課文里的神奇石頭,今天才發現它竟是打開地球歷史的鑰匙,周末將再次前往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親眼看看更多的“時間膠囊”。
“館校聯動播種科學火種,守護探索初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省地質博物館將持續推進科普進校園活動,將館藏資源與中小學課程有機融合,讓博物館“走出去”、讓知識“活起來”,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