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快板節奏明快,傳神的表演功力深厚。近日,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揭曉,我省曲藝名家孫銘澤憑借在快板書《真假李逵》中的優異表現,喜摘“表演獎”。這是中國曲藝牡丹獎開評以來,我省第9次、連續第8次獲此殊榮。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近年來,我省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扎根生活、潛心創作,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推出一批批書寫時代精神、彰顯徽風皖韻的精品力作,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從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到徽劇《驚魂記》、淮北梆子戲《英雄·母親》到話劇《今夜星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安徽省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下基層演出”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既有省級強院的大制作,又有市縣劇團的拿手戲,一臺臺精彩劇目走進各地,讓基層群眾欣賞全省舞臺藝術創新發展的閃亮成果。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話劇《爐火照天地》進京參加“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兒童文學作家許諾晨的長篇小說《完美一跳》入選“2023中國好書”;22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今年以來,“文化皖軍”不斷綻放時代光彩,在全國樹立徽風皖韻的鮮明標識。
日前,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馬鞍山市藝術劇院聯合創排的大型現代黃梅戲《碧水東流》成功首演。作為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23年度安徽省重點文藝項目,該劇講述了以“三姑娘”為代表的長江漁民響應國家號召,退捕上岸、轉產創業的動人故事。
召開安徽原創文學研討會,對中青年作家作品把脈;定位全國一流,實施重點文藝項目打造工程;實施戲曲劇本創作孵化計劃,每年重點支持10臺大戲、10臺小戲創作……從支持保障到人才培養,近年來,不斷創新文藝創作機制,持續優化文化生態。
國家藝術基金,推動精品創作和人才培養。從2014年至2024年,我省共有212個項目獲得資助,金額近1.5億。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將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工作納入對各市政府綜合考評指標,定期召開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動員培訓會,為申報主體提供‘靶向’輔導和咨詢,全方位提高申報項目的數量和質量。”
戴上VR眼鏡,瞬間置身繁昌人字洞遺址考古現場,探索古人類的生活場景——這是安徽出版集團推出的元宇宙閱讀空間。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安徽考古》一書中的精品內容。
“文化+科技”,碰撞出新產品新業態。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將合肥“元·書局”打造成前沿科技體驗場,安徽文投公司推出美麗科學中心應用場景,安慶市中古文物保護集團建設文博云管理與展示平臺……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聯網等新技術,創新文化產業應用場景,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徽風皖韻的文化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記者 張理想)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