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從檢18年,她明辨是非,明察秋毫;群眾訴求,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她,就是河北省唐山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被群眾譽為“執法為民的好檢察官”的鄭喜蘭。
執法攻難關,捍衛正義
“我辦的案子,一定要讓人心服口服”
2005年初,某企業財務負責人劉某攜款潛逃。接到報案后,鄭喜蘭(見圖。資料照片)組織制定了周密的偵查方案,親率辦案人員馬不停蹄地輾轉河南、廣東、內蒙古、新疆等地,硬是在幾乎沒有線索的情況下查到了劉某的蛛絲馬跡,并在新疆將劉某擒獲。
此刻的劉某已經辦了假身份證和戶口,化名李雙喜,并且開始整容。同時,他在畏罪潛逃的過程中,買了100多張非實名的手機卡,每隔一兩天就更換一次;用信用卡取錢,都要乘飛機去別處取。面對突然出現的辦案人員,劉某最終毫無隱瞞地交待了分別伙同鞠某、李某貪污145萬元,挪用公款670萬元的犯罪事實。
這樣的案子豈止一宗。“零口供更要注重辦案質量”,2004年辦理某銀行行長郭某貪污挪用案件時,鄭喜蘭對辦案人員這樣明確要求。她帶領辦案人員做證人思想工作,最終解除證人的顧慮,協助辦案人員證實了郭某貪污60余萬元、挪用190萬元的犯罪事實。
“我辦的案子,一定要讓人心服口服。”鄭喜蘭自豪地說。18年來,鄭喜蘭辦理的反貪、反瀆和公訴案件300余件,審批和督辦偵監、公訴、反瀆案件400余件,沒有出現一起錯案。
柔情對群眾,關愛百姓
“有什么問題,就來找鄭檢”
“我是副檢察長、反貪局長,大伙有啥事請到我辦公室談。”一個深秋的傍晚,正在辦公室加班的鄭喜蘭看見樓道里站著50多名情緒激動的村民。“我叫鄭喜蘭,請大伙相信,我們一定會依法辦事的。”鄭喜蘭耐心地聽取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一邊記,一邊給大家講解法律和政策,人們的情緒漸漸平穩了。
當得知上訪群眾還餓著肚子時,她讓干警買來兩大盆熱騰騰的水餃給村民們吃。沒有碗筷,她就擼起衣袖示范:“都別講究了,抓著吃吧。”
一位長者臨走時拉著她的手說:“鄭檢察長,我看你是真心要給咱老百姓辦事,今天我們大家相信你,就等你們的調查結果!”次日,鄭喜蘭親自指揮,組織10多名干警加班加點,經過近3個月的時間,調查走訪了150余人,最終查明案情并且依法辦理,給了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她接待上訪群眾,總是像迎接親戚來家串門一樣,不笑不說話,有事緊著幫。”群眾連連稱贊。
2007年9月的一天中午,拄著雙拐的那大娘上門來找鄭喜蘭。經過了解,那大娘因一起不公正的民事執行案件,孤身一人在某醫院太平間隔壁的小屋里棲身,毫無生活來源。隨后,鄭喜蘭立即著手處理她的上訪訴求,并且經常看望那大娘。中秋節那天,鄭喜蘭將她領到家里,和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還動員弟弟、妹妹也接濟老人600元錢,幫她解決生活困難。“說實在的,我忒感動,人家對我就像親人一個樣。”那大娘感慨地說。如今,那大娘的案情得到解決,依法要回了自己的房產,在那兒開起了養老院,走路也丟掉了雙拐。
這些年,慕名找鄭喜蘭反映問題的群眾越來越多。有人問她,面對這些上訪群眾,為何能做到不離不棄不厭煩?鄭喜蘭說:“黨員和群眾是一家人,要讓百姓感到黨就在身邊。服務人民,傳遞溫暖,是我的人生追求和最大快樂。”
勤勉修內功,精益求精
“查辦案件不是目的,關鍵在于懲前毖后”
對鄭喜蘭來說,案件辦結了,工作還遠沒結束。雖然劉某的案件得以告破,但是,鄭喜蘭認為,“打擊犯罪很重要,預防犯罪更重要,必須舉一反三,延伸工作觸角”。于是,在她的提議和主持下,檢察院針對辦案中發現的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發出了檢察建議,其本人先后兩次到該企業講課,該企業領導說:“鄭檢辦案不僅查辦犯罪,而且幫助企業亡羊補牢,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和職工利益!”
隨著鄭喜蘭來到唐山市檢察院,走上領導崗位,她的視野越來越寬,思考越來越深。“查辦案件不是目的,關鍵在于懲前毖后。”鄭喜蘭如是說。
鄭喜蘭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在工作中不斷思考總結。當她發現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后到起訴前的時間段內,存在著監督程序銜接上的交叉“斷檔”現象時,立即帶領大家研究制定了《刑事案件捕后訴前監督工作規則》,從各個細微環節上規范工作;當她發現有的基層偵查機關向檢察機關移送案件注明“另案處理”而不處理的問題比較突出時,她又馬不停蹄地著手制定了《關于“另案處理”案件辦理和監督工作的若干規定》,并開展了專項監督活動。
只有在執法辦案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都做到嚴肅認真,嚴把各個關口,才能實現公正執法。據不完全統計,鄭喜蘭擔任區、市檢察院領導以來,由她提議和主持發出的個案檢察建議達150余件,類案檢察建議4件,決策建議10余件。(張 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