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的大別山——金寨縣人武部政委趙克信矢志扶貧記事
趙克信在金寨縣鐵沖鄉為當地農民講解板栗種植技術
在金寨縣鐵沖鄉,趙克信(右二)在村民易耀成(右一)家了解扶貧情況
在金寨縣映紅養殖場,趙克信(左)向村民了解土雞蛋的銷售情況
他三次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在艱苦的大別山區扶貧救困。
15年來,他踏遍了那片紅土地。他所幫扶過的村寨,大部分群眾過上了殷實生活,有的村人均收入是10年前的10多倍,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
他就是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扶貧政委”的安徽省金寨縣人武部政委趙克信。
“革命老區做出的犧牲太多,不能再讓鄉親們受窮”
1996年7月,趙克信由作戰部隊調任六安軍分區干事,不久就奉命到金安區將軍山村扶貧。當他來到一戶農家時,心里一下沉重起來:兩間墻壁開裂的土草屋,一家4口人只有一張床、一條被子,一個9歲小女孩只穿著褲子,連上衣都沒有。
趙克信的眼睛濕潤了,“解放這么多年了,老區群眾的生活咋還這么苦啊!”他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元錢,送給這個窮苦家庭。
出身于陜西扶風農村家庭的趙克信,曾經飽嘗貧窮的痛苦。父母為了讓5個子女讀書,日夜操勞,母親得病無錢醫治,57歲就離開了人間;他軍校剛畢業,父親也因半身不遂無錢醫治,68歲就去世了。讀中學期間,他每月只有3塊錢的生活費,一天只能吃兩個饅頭充饑。深知貧窮滋味的趙克信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老區群眾富起來。
從此,他與將軍山村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交通不便,人多地少,將軍山村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他用23天走訪了每個家庭,形成了2萬多字的調查報告及脫貧規劃。在3年多時間里,他40多次到村駐點,每次至少半個月。
為了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他從上級爭取資金,跑了幾百里路,幫村民們買回500只種羊,發展養殖。將軍山盛產竹子,不少群眾有竹編手藝,趙克信四處奔走,最后通過省外貿企業找到了出口日本的銷路。接著,他又從皖南請來竹編技師開展技術培訓,幫助鄉親們掌握了精編技術。如今,竹編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將軍山村變成了“致富奔小康示范村”。
1999年6月,六安軍分區人事調整,趙克信主動要求到條件最艱苦的金寨縣去任職。
戰爭時代,金寨10萬兒女參軍參戰,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就有1萬多人,誕生了59名開國將領。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治理淮河,國家在金寨境內建設了兩大蓄洪水庫,淹沒10萬畝良田和14萬畝經濟林,金寨縣人民顧全大局,作出了重大奉獻。
趙克信被任命為金寨縣人武部后勤科長。當時金寨60多萬人口,貧困人數近10萬,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他在對口支援的鐵沖鄉看到,全鄉1萬多人,四分之一人口因病、因學返貧。有的困難群眾甚至信了邪教。趙克信看到這一切,心被揪緊了:“革命老區做出的犧牲太多,不能再讓鄉親們受窮!”
“把老區群眾最想辦、最難辦、最關切的事情辦好”
交通是制約老區人民致富的瓶頸。鐵沖鄉長河村地處偏遠的山窩里,由于山高石硬,村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條盤山小道。
1999年冬,趙克信從上級機關申請了2噸炸藥,借來風鉆,帶領60多個民兵,決心打通這條山道。懸崖陡峭,他把繩子一端拴在山頂的大樹上,另一端系在腰間,懸在峭壁上打孔安放炸藥。一天下來,他虎口就被震裂了,吃飯連筷子都拿不住。
在趙克信的帶領下,民兵和村民們奮戰68天,終于從溝壑縱橫的山間炸開4段懸崖,切開兩個山嘴,打通了一條通往外界的10多公里山路。這條路徹底解決了全村1300多人出行難和農產品運輸難問題。通車這天,村民們家家燃起了鞭炮。70多歲的村民吳長忠走到趙克信面前,“撲通’跪在地上,要給他磕頭。趙克信連忙將老人扶起。老人動情地說:“我們幾代人盼了多少年的路終于修通了,你們就是當年的紅軍啊!”
“扶貧,首先要把老區群眾最想辦、最難辦、最關切的事情辦好!”這是趙克信經常掛在心上的一句話。
白塔畈鄉樓沖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村里有個亂石崗,因開墾難度大,村民們都不愿碰它。趙克信主動要求到這個村任駐村指導員,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從2000年春天開始,他每天騎著自行車,趕到離人武部十多里遠的山岡,和村里民兵一起,揮鍬開荒。經過一年多艱苦奮戰,共開墾出9000畝梯田,栽植了60萬株板栗樹和杉樹苗,建起了600畝茶園和300畝桑園。往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一座“綠色銀行”。
2002年3月,因工作需要,趙克信被調到軍分區工作。一年后,軍分區讓他留在市區擔任人武部副部長,趙克信卻一再請求繼續到金寨縣工作,他的理由是,自己熟悉金寨,老區的扶貧不能斷線。
2003年2月,趙克信被任命為金寨縣人武部副部長,繼續自己的扶貧事業。鐵沖鄉群眾吃水全靠肩挑手提,為了讓群眾喝上放心水,趙克信協調上級軍事機關投資10萬元,建成了自來水廠,解決了全鄉群眾吃水難問題。
要徹底根治貧困,必須幫助群眾掌握致富本領,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趙克信提出推進產業化扶貧“星火計劃”:人武部培養50名致富帶頭人,帶動500名民兵,幫助5000名群眾脫貧。他組織民兵骨干學習科技,并發動他們帶頭創辦經濟合作組織,帶領群眾致富。
民兵骨干創業貸款難,他就到縣農行幫助聯系小額貸款,用自己的工資作擔保。鐵沖鄉高畈村民兵營長王大安,在趙克信扶持下,養了1萬只雞,一年收入20多萬元。他還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帶領全村11戶群眾養雞致了富。
在民兵骨干的示范下,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民都回到了家鄉,加入科技致富行列。鐵沖鄉原有外出務工人員6000多人,現在返鄉創業的農民多達3000人,不少農戶蓋起了樓房。
“想一想先烈,再多的付出都不算啥”
2004年底,部隊編制調整,趙克信再次被調回軍分區工作。得知他要離開金寨,600多名群眾自發從幾十里外趕到縣城為他送行。趙克信含著淚對鄉親們說:“只要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的!”
2007年2月,六安軍分區干部調整,準備讓趙克信在城區的人武部擔任政委,但他再次要求到金寨工作。而此時,他的妻子在南京任教,希望他能調到南京,兒子也在六安市讀初中。去金寨工作,意味著一家人將分居三地。在他的再三請求下,組織上同意了他到金寨縣工作,任命他為縣人武部政委。
人武部重點幫扶的鐵沖鄉皂河村,有60多戶群眾散住在高山上,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有的群眾住著茅草屋,生活困苦,村里光棍多、老弱病殘多。要徹底改變這個村莊的面貌,必須移民。趙克信多次跑民政部門,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協助該村移民造林,發動民兵幫建新房。2009年底,416間新房終于建成了,63戶困難群眾從山上遷進了新居。
扶貧關鍵在扶智。多年來,趙克信堅持每月拿出10%的工資用于助學,共計捐款5萬多元,資助31名貧困學生。他先后協調資金200多萬元,負責新建“希望學校”4所,改建“希望學校”5所。
吳家店鎮學生汪曉文父親常年患病,家庭困難,趙克信承擔了她的全部學雜費,2009年,汪曉文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據鐵沖鄉黨委書記傅紹萍介紹,從2007年以來,趙克信和他所在的部隊僅在鐵沖鄉就捐助貧困學生300多人,其中有166名學生考入了大學。
如今的鐵沖鄉,人均收入達到5755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6個村全部被上級黨委評為“五好黨支部”,全鄉從過去的“上訪專業戶”變成了連續5年零上訪。春節前夕,一個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也已落成。
趙克信堅持在山區扶貧,他的妻子只得放棄了南京待遇優厚的工作,2007年也調到了金寨任教。有人說他虧欠家里太多,他說:“想一想先烈,再多的付出都不算啥。”(李大偉、王圣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