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正是明光市防汛最吃緊的時候,該市公安局指揮中心三級警長楊民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倒在防汛抗洪指揮調度一線。
1976年出生的楊民,乳名叫“為民”,父母希望他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從警23年,他任勞任怨,把每一件群眾的小事都當成大事去辦,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莊嚴承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7月18日正值周六,緊張的汛期安保和專項工作使楊民整天未休息。當天18時許,同事發現楊民同志倒在辦公桌前,他的電腦屏幕上的光標還在跳動,最后一個電話定格在16時32分,傳達完最后一條工作指令……
進入7月,明光市汛情不斷加劇,楊民的指揮調度工作愈發忙碌。平均每天接打200多個電話,已成為楊民的工作常態。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防汛,楊民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
“今年我第一次住院是在疫情剛暴發時,第二次住院又趕上了這次汛情,他每次都是來去匆匆,沒陪過我一天。有一次,我哭著跟他抱怨,他卻對我說,‘我的崗位是指揮中樞,這個時候大家都拼在一線,我哪能離開呢……’”楊民的妻子黃玉環說。
“在他出事前兩天,老楊和我說這段時間后背一直疼,懷疑是心臟病又犯了,我就勸他去檢查檢查,他說現在防汛形勢這么嚴峻,等過了汛期再說吧,結果這一等就……”楊民的同事肖海生含淚告訴記者。
從1998年的刑警新兵,到2012年的老練干探,他參與偵破刑事案件7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坝杏掠兄\、敢打必勝”,是他留給刑偵戰友們最深刻的印象。
上世紀90年代末,明光刑警大隊有一個“摩托追逃二人組”,其中一人便是楊民。只要轄區出現了逃犯蹤跡,楊民就和搭檔騎上摩托車,早中晚三次對逃犯可能出入的場所進行蹲點和追蹤。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春夏秋冬,他們餓了就買兩個包子,累了就在路邊坐一會,一個個逃犯“栽”在了他們手中。
2012年,干了14年刑警的楊民轉為明東派出所治安警,角色雖然變了,但“為民”的初心未變。
當時的明東派出所轄區位于城郊結合部,是明光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2013年,明光市物流園區開發建設,需要征地拆遷,有一名姓張的老人意見大,工作人員多次溝通無果。楊民知曉后,主動關心老張,在接連吃了3次“閉門羹”后,他了解到老張曾當過兵,就一聲聲“老班長”地叫,一次次噓寒問暖,原本閉門不見的老張逐漸變得愿意與楊民溝通,最終打開了心結,主動配合拆遷工作。
不管是征遷矛盾、農民工討薪還是鄰里糾紛,楊民總是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一年多的派出所工作,他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余起,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民警官”。
楊民走了,他帶著對家人深深的愧疚和對群眾深沉的愛,無愧于人民警察的光榮稱號。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