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王明德在明德竹木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的傳習所指導孫女王亞凌穿扇面。
4月14日,王明德在廣德市東亭鄉(xiāng)的竹林里精挑細選用來制扇的竹子。
4月14日,王明德在對扇骨進行造型。
在廣德市東亭鄉(xiāng)的大山竹海深處,一位七旬老人以匠心雕琢磨礪制扇技藝。3月17日,隨著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76歲的“王氏制扇”第四代傳人王明德再獲殊榮。這位與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用創(chuàng)新與堅守讓傳統(tǒng)折扇從文人雅士的掌心走向世界舞臺,更讓千年技藝在新時代迸發(fā)出勃勃生機。
“竹子是有靈性的,扇骨打磨時得順著它的紋理走,要做到‘白如玉、光如鏡’?!?月10日,在明德竹木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的手工制扇車間里,王明德與手工匠人王明福交流制扇心得。出生于制扇世家的他,16歲便正式跟隨父親學習制扇技藝。上世紀90年代,面對傳統(tǒng)折扇易變形的行業(yè)痛點,他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通過改良蒸煮工藝參數(shù),歷經數(shù)百次試驗,終于將扇骨變形率降至0.5%以下,創(chuàng)造出“薄如蟬翼、堅若磐石”的竹骨工藝,扇骨最薄處僅45絲,相當于兩個塑料袋的厚度。在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傳承基地內,完整保留著“王氏制扇”古法技藝的精髓。從廣德6年生毛竹的選材開始,要歷經開坯、蒸煮、刮青等40道工序,再經構圖、描金、固色等30道藝術加工。匠人們手持特制刀具,在竹片上雕刻出細若發(fā)絲的纏枝紋樣,刀鋒游走間盡顯東方美學。
憑借卓越品質,“王氏制扇”已形成“老王”“徽扇子”兩大品牌、50個系列1500余個品種,產品遠銷日、韓、美等多個國家,在眾多國際場合成為國家禮品展示中華文化特色與歷史底蘊。2021年,公司創(chuàng)新設計的主題折扇作為東京奧運會官方伴手禮,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現(xiàn)代生命力。據(jù)悉,企業(yè)年出口創(chuàng)匯超300萬美元,帶動周邊近千名農戶增收,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遺、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國家級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等7項“國字號”認證。
4月10日,在廣德市東亭鄉(xiāng)中心小學的非遺課堂上,“王氏制扇”第六代傳承人王亞凌正指導學生將扇骨插入扇面中。“要讓孩子們觸摸到竹子的溫度,才能種下傳承的種子。”公司的傳習所也為來自國內外的手工愛好者提供了制扇體驗場地。如今,“王氏制扇”已建立“傳習所+校企合作+文旅體驗”的立體傳承體系,致力于活態(tài)傳承的文明接力。
從農家竹器到國禮珍品,從深巷作坊到國際展臺,這把承載著東方智慧的折扇,正以文化使者的姿態(tài)講述著中國故事。當非遺遇見匠心,當傳統(tǒng)碰撞創(chuàng)新,“王氏制扇”的竹海傳奇仍在續(xù)寫新的篇章。
記者 王蘭蘭 王珂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