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退了不少,但思想上不能松懈。早8點,水陽江水位是12.20米,仍然超警戒水位0.7米。我們每天要繼續保證3個斷面的測流工作。”8月5日下午1點多鐘,宣城市宣州區水陽江新河莊水文站站長陳濤又一次套上救生衣,搬運儀器,開始了新一輪測流作業。
陳濤與父親陳協棟從水文站后門拾階而下,先乘擺渡船,再換乘作業船,放下走航式ADCP測流儀,行至新河莊斷面。陳協棟拿著竹篙站在船艙外控制船與岸邊的距離,陳濤緊盯便攜式電腦屏幕,獲取和記錄新河莊斷面實時流量、流速等數據,及時上報。這是他們入汛以來每天的工作常態。
作為國家重要水文站、中央報汛站,同時也是水陽江的總控制站,新河莊水文站為水陽江上下游防汛調度提供數據支持,關乎近7600平方公里流域、數百萬群眾的安危。“爺爺傳下來一句話,父親常常用來教育我,甘于吃苦奉獻,才能提供及時、真實、可靠的水文數據。”陳濤說。
陳濤從小在水文站長大,年少時就常常跟著父親測流,陳濤的爺爺陳克杰更是設站之初就在此工作。“爺爺是1948年來站里的,直到離開崗位。1983年我父親接力頂上。2011年,我成了第三代水文人。”陳濤告訴記者,他們祖孫三人已經在新河莊水文站工作了70多年。
風口浪尖顯身手。作為防汛的哨兵,水文工作者重任在肩。從1954年、1983年、2016年到今年,陳克杰、陳協棟、陳濤祖孫三代經歷了多次強降雨引發的江水暴漲和洪澇災害。每到汛期,他們都要24小時堅守在崗,第一時間測流報汛。
“現在技術進步多了。我爺爺那時候測流,需要在一處斷面兩岸拉好過河索,幾個人劃一艘木船,沿著索放下測流儀,手工計算和記錄,費時費勁效率低。”陳濤告訴記者,后來有了固定纜道,現在又有了走航式ADCP測流儀,速度、精度大大提升。
雖然測流技術手段進步了,但危險無處不在。2016年7月4日,宣城遭遇強降雨,水陽江水位暴漲,陳濤和父親奮勇行船測流,最終成功實測當時的超歷史流量每秒1800立方米。就在他們離開后不久,測量斷面不遠處發生了圩堤漫破。“當時水都往外涌,船也跟著跑,阻力很大。如果測量不及時,我們可能就被洪水卷走了。”陳濤說。
今年7月6日,宣城暴雨如注。21點左右,陳濤接到防指命令,要求測量北山河馬山埠閘斷面水文數據。“原本去馬山埠閘的水路上,一座橋的橋墩被淹,船行不通,必須繞行25公里水路才能到。”陳濤說,他和父親冒雨出擊,最終成功測量到該斷面實時數據上報,為防汛調度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濤退伍后來到新河莊水文站,軍人生涯教會了他意志堅韌、吃苦耐勞、服從管理、追求進步。”宣城水文勘測隊隊長吳科軍了解陳濤的每一份努力和取得的進步。為了提高業務能力,陳濤先后完成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科學習、河海大學水文專業本科學習。工作后,他還參加了南京水利水文自動化研究所水文測驗新設備技能競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在蕪湖水文水資源局每兩年組織一次的水文技能大賽中,多次名列前茅。
7月初以來,陳濤帶領站里職工不分晝夜,風雨無阻,每天外出測流10余次,連續作戰30余天。“受下游長江水位頂托影響,新河莊水文站水位退水慢,相比于其他水文站,測驗任務重、強度大。陳濤站長做好了繼續帶領職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吳科軍說。
“作為一名基層水文站站長,把任務記在心里,把責任扛在肩上,才能為水陽江流域的老百姓站好崗、放好哨。”7月份以來,陳濤和同事們堅守水陽江邊站崗放哨,對新河莊段控制斷面共實測流量130余份,發布水情信息150余份,為防汛調度決策、保一方平安提供數據。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