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不用拿這么多,拿包麥芽糖就好。這片水域青魚密度不大,岸邊那些手釣者應該都是釣小魚的……”作為一名視頻主播,56歲的垂釣者李大毛勉強及格。在拍攝的釣魚視頻中,皮膚黝黑戴著墨鏡的他很少和網友打招呼,但這絲毫不影響釣友對他的支持。從合肥鋼鐵廠走出來的工人李大毛,跳出了同齡人的生活軌跡,用視頻記錄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如今,他的視頻號上已有五百余萬粉絲。
耳濡目染開啟“垂釣人生”
“我父親釣魚是為了生活,但我是因為熱愛。”與李大毛取得聯系時,他人在福建。電話里,李大毛回憶了他和釣魚結緣的過程。
他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從小在水邊上長大。“小時候父親經常釣魚為我們改善伙食,我跟在旁邊看,漸漸也喜歡上了釣魚。”李大毛說,他還沒上小學時就開始嘗試釣魚,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掌握了不少釣魚的技巧。“80年代,不少釣法已經很成熟了,越研究這些釣法,我就越著迷。”后來,李大毛自主創業開起了餐館,因此他有了更多時間去“研究”釣魚。
在普通人眼里,釣魚就是拿根竿子在那蹲守,魚上不上鉤全靠運氣。而在李大毛看來,這是一門學問。“能不能釣上魚,要結合當天的氣溫、風向、氣壓,甚至當地的環境特征。”在李大毛鉆研釣魚技巧的同時,釣魚也被列入了競技比賽,于是他開始四處“征戰”。
拍攝視頻分享垂釣樂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2014年,李大毛萌發了拍攝釣魚視頻的想法。
把夢想當做事業來追求,李大毛一堅持就是好幾年。“一年大概在外面多則三百天,少則也有兩百多天。除了想和大家分享釣魚經歷,我還想把當地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通過視頻分享給全國的釣友。”游釣過程中,李大毛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交通工具也從火車、飛機變成了高鐵、自駕。
“走南闖北釣魚收獲很多,尤其到西藏、新疆等地釣魚更能考驗你的能力。”更讓李大毛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釣友通過視頻認識了他,認可了他的釣魚技巧。
“2017年的時候,我們在陜西釣魚,釣友從蘇州開車一千多公里來看我。去年,我們到新疆,兩個釣友開了兩千公里過來跟我見一面,相互交流。”
“紅”后身體力行宣傳環保
從2015年開設視頻號后,李大毛的游釣視頻已經累計了近三億的點擊量。
此時,他再一次調轉角度,想通過視頻來宣傳“環保釣”。“后期,我發現釣魚不再是中老年人的愛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釣魚。所以,我想通過視頻來宣傳一些正能量的事情。”李大毛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都市人垂釣不再是為了得到魚,而是為了舒緩壓力。“所以通過視頻,傳授一些不傷害魚的垂釣方式,我現在釣到大魚,拍攝好后都放生。”
更令李大毛意外的是,目光的集聚讓一些適合垂釣的貧困縣找到了“發展路”。“貴州、四川一些地方雖然很窮但垂釣環境很好,現在被打造成了世界釣魚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農戶把家里做成農家樂,方便釣魚人,文旅產業就發展起來了。”(記者 樂天茵子)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