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產品銷售有沒有什么困難?”“最近身體好點了吧。”“有什么困難一定要及時和我聯系。”每天,安徽鳳陽90后幫扶干部秦天總是早早的來到辦公室,打掃完衛生,整理完昨日工作后,便坐下與包保的貧困戶打電話。現在的他和貧困戶們總是有聊不完的話,貧困戶對他也是贊不絕口。起初,秦天剛接手扶貧任務時也是一頭霧水。因為從未有過農村工作經驗,可以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但是秦天沒有想過放棄,“擼起袖子加油干”、再難也要上成為了他扶貧的信念。
付出真心,用真誠換真情,與貧困戶搭起“一座橋”
幫扶貧困戶第一步就是要和貧困戶之間進行溝通,做好交流工作。秦天包保的貧困戶中有一戶是聾啞人叫陳軍(化名),溝通成了最大的問題,沒有溝通就沒辦法了解貧困戶實際困難,沒辦法做到精準幫扶。為了有效的和貧困戶交流,他利用閑暇時間學習手語,下載手語應用軟件、購買手語書籍、請教手語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秦天學會了基本的手語,可以和聾啞人進行簡單溝通。但當他躊躇滿志,興致滿懷地來到陳軍家準備了解情況的時候。發現事情根本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陳軍并未接受過手語教育,秦天費心學習的手語根本沒法跟陳軍進行有效溝通,這讓秦天犯了難。那段時間,在多次跟身邊有扶貧經驗的同事請教后,秦天開動腦筋:跟陳軍通過畫圖溝通。一面畫圖溝通,一面通過鄰居聯系陳軍在外打工的兒子,雙面交流。最終,手語學習的效果雖然不大,但是也感動了陳軍的心,從此秦天與陳軍之間便搭起了一座無聲的橋。
踏出長路,用長效保長久,為貧困戶織好“保障網”
要做到精準扶貧,就要因戶施策。為每一戶制定好脫貧政策,并為他們做好能長久保證脫貧的路子,讓貧困戶有一張“保障網”。
成玉(化名)是一個智力殘障的貧困戶,評殘卻一直成問題,秦天多方了解原因。在發現智力評殘必須到市一級的醫院評定后,秦天立刻聯系醫院,確定好了時間。不巧的是前一天下班途中秦天不慎將腰扭傷。為了不耽誤成玉評殘時間,秦天強忍著傷痛,凌晨4點從鳳陽縣城出發趕到鄉鎮,帶成玉去市醫院評殘,評殘結束把成玉送回家中,到家時已是下午一點,秦天這才趕到醫院檢查腰傷。“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一段時間,成玉終于順利評上了殘。
評殘后秦天又聯系鎮村為她申請了一份保潔工作。“現在成玉每月靠著自己勞動所得的800元錢,能夠保障自己的生活,而她也已經從過去的沉默寡言到現在會主動和我說謝謝了,這聲謝謝便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認可。”看著成玉的變化,秦天開心地說,“一切都值了。”
做出實績,用實干得實效,讓貧困戶乘上“復興號”
在完成“兩不愁,三保障”讓貧困戶脫了貧的同時,秦天還想辦法讓貧困戶享受改革的紅利,乘上奔小康的“復興號”。陳軍的兒子長期在外務工,收入勉強度日。秦天主動聯系陳軍的兒子,希望他回村來發展養殖業。一開始陳軍的兒子不太愿意,在秦天的反復勸說下,陳軍的兒子才勉強答應愿意嘗試。剛開始,陳軍家只愿意養兩頭牛試試,秦天特意請來養殖專家,對他家進行指導,從搭建簡易牛棚到買牛再到為牛準備草料,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一年一變樣,在他們的共努力下,第一年陳軍家就翻了樣,第二年陳軍兒子又購買了兩頭牛,還在家圈養了豬和雞。現在每年僅靠養牛一項,陳軍家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陳軍家也從過去的一窮二白一躍成了村里的養殖大戶。(王倩 王東強)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