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奚家生,男,195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原蕪湖市蕪湖縣陶辛鎮水韻村鄉村醫生。奚之平,男,1981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退伍軍人,現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水韻村衛生室鄉村醫生。
事跡簡介:1974年起,父親奚家生堅守偏遠鄉村,服務萬千村民從未間斷;2003年,兒子奚之平放棄高薪工作,毅然返鄉繼續村醫事業。在蕪湖市陶辛鎮水韻村,50年里,父子攜手堅守一線,父子兩代村醫背著藥箱,奔波在田間地頭,走遍了千家萬戶,18.2萬公里的足跡留在村里的每寸土地,診治患者45.6萬人次,接力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用情用心守熱土鑄醫魂。奚之平曾獲“安徽省最美村醫”“安徽省優秀退役軍人”“蕪湖好人”、蕪湖縣道德模范等榮譽,其家庭獲安徽省“文明家庭”、蕪湖市“五星文明戶”榮譽。
正文:
初心堅守 父親用腳丈量鄉村健康之路
20世紀70年代,奚家生作為原樓麻村(現為水韻村)里“稀有”的高中生,看到村里鄉親因缺醫少藥飽受病痛折磨,又得知村里急需村醫的情況后,毅然地踏上了成為村醫的道路。“以前的鄉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出趟門不容易,看病更是麻煩,大病小痛都離不開村醫,我便主動申請了。”奚家生說。
1974年的6月12日,他披上“白大褂”、戴上“黃草帽”、背起“醫藥箱”,成為“赤腳醫生”。他先是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培訓班,隨后前往陶辛鎮衛生院實習,并跟隨村里的老赤腳醫生學習、積累經驗。幾年下來,他漸漸地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奚醫生”。
1986年開始,奚家生獨自一人負責起了原樓麻村周邊十多個村莊的醫療工作。他每天穿梭于村間的每一個角落,挨家挨戶地問診,為那些缺醫少藥的農民防病治病。他始終秉持著“送藥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的原則,幾乎全年無休、隨時待命。無論是深夜時分老人的突發疾病,還是凌晨時分孩子的高熱不退,只要村民有需要,他總能第一時間背起醫藥箱,趕往患者家中。那時沒有電話,村民看病都是上門喊,他常常剛端起飯碗就放下碗筷出診,半夜剛躺下聽到拍門聲就立刻背起藥箱出門。
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奚家生的行醫之路充滿了艱辛。出診全靠雙腿,他需要背著藥箱步行數里甚至更遠才能到達患者家中。五十年的行醫路上,他走壞了無數雙鞋,累計走過的路程高達8.9萬公里。他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那時候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出診,甚至一個晚上要出去兩三趟。當時有的村子之間沒有道路,為了抄近路,還需要趟水過河去救治病人。”
除了身體上的勞累,奚家生還面臨著經濟上的壓力。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許多村民連打預防針的錢都付不起,他總是先墊付醫藥費,等到村民農作物收成了再收回。奚家生的兒子奚之平回憶起小時候,很少和父親一張飯桌吃過飯,父親總是那么忙,村民一喊就走,甚至連團圓的年夜飯都顧不上吃。在奚之平的眼中,父親不僅是村里的醫生,更是他心中的英雄和榜樣。
仁心傳承 父子兩代接力守護鄉村健康
2000年,奚之平在地區衛生學校畢業后,響應號召應征入伍。退伍后,他在廣州找了份高薪的工作。父親偶爾來電提及自己年邁體弱,家鄉的村醫崗位如今無人愿意接替,擔心父老鄉親生病無人醫治。奚之平思考再三,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工作,重新拿起醫書,回鄉接過了父親的責任和信念。
2003年,奚之平通過鄉村醫生競聘考試,走上了鄉村醫生的崗位。奚之平和父親全年365天幾乎天天都住在衛生室,在村民的眼中,奚家生與奚之平堪稱是一對既稱職又熱心的村醫父子搭檔。許多村民健康意識薄弱,在生病時因舍不得花錢而不愿就醫,父子倆便走進田間地頭,尋找并治療病患。村里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董姓老人,一天夜里老人突發疾病呼吸衰竭,家里人都以為老人不行了,奚之平得知后急忙趕去,取得家屬同意后對老人小心翼翼地進行了細致的檢查,經過給老人吸氧、輸液等保守治療后,老人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
2009年,盡管收入微薄,奚家生父子倆毅然出資2萬多元,高標準建設了規范化的村衛生室,并率先推行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和藥品零差價銷售。次年,他們為水韻村3044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了100%,并對患有基礎病、癌癥及高齡等重點群體進行了每日的重點監測。
真心為民 行走在鄉間的可靠“家庭醫生”
2014年,奚家生結束了他的村醫職業生涯,他的兒子奚之平經過11年的磨礪與成長,蛻變成為一名杰出的村醫。奚之平繼承了父親每天巡診的傳統,不同的是他不再依靠兩條腿步行,效率更高了。簡單吃過早餐后,背上醫藥箱,騎上電動車,奚之平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今天血壓是135/85,血壓正常,但還是要注意按時吃藥。”奚之平仔細為76歲的胡奶奶測量血壓,反復叮囑老人一些注意事項后便趕往下一位老人家中。他日復一日地背著沉甸甸的藥箱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各個村子之間,堅持為村里400余名老人和20名殘障村民提供免費的定期上門服務。
有人曾問他:“您在衛生室坐診就夠了,為什么每天還要跑這么遠的路?”奚之平的回答簡單而真摯:“村里老人行動不便,那我就多跑跑腿。很多村民有了小病小痛總是拖著不去看,所以我要免費上門為他們檢查身體,不能讓他們的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再拖成重病!”多年來,水韻村診所的門外,急診電話的標識始終醒目地張貼著,而今,奚之平的微信二維碼也被添加其上,以便24小時不間斷地為村民們提供服務。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是深夜的寂靜時刻,只要村民們有需要,奚之平總是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趕到,成為村民隨叫隨到的“家庭醫生”。
2018年的一個晚上,水韻村附近發生了一起嚴重車禍,年輕的駕駛員生命垂危,村民告知奚之平后,他便第一時間背上醫藥箱,一邊撥打120一邊和村民一起救出傷者,并立刻進行急救,最終因施救及時得當,挽救了一個鮮活的生命,駕駛員和家人事后對奚之平感激不已。
實心用事 以仁心仁術服務群眾贏贊譽
村里大多都是老年人,生活中經常會有腰酸腿痛的癥狀,西醫無法滿足村民的就醫需求,奚之平便開始自學中醫,一邊認真研讀醫書,一邊自費參加中醫培訓。學成后,他自費為診所增添了中醫理療設備,為村民們提供中醫的養生保健和治未病服務。多年來,奚之平堅持不多開一粒藥不多收一分錢,他的醫風醫德被口口相傳,許多外地患者都慕名而來。奚之平用中藥熏洗的方法,成功治愈了無為市陳大爺三伏天都冷得發抖的“怪病”;用針灸、推拿、拔火罐等傳統療法,有效緩解了鏡湖區環衛大姐的肩周炎和頸椎病疼痛。
奚之平深知,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遠勝于治療。因此,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他積極向村民們普及健康知識,講解常見疾病的預防方法。有一天,村里76歲的老人奚玉霞來到診所,訴說最近手部麻木,情形頗似之前從奚之平那里了解到的腦梗前期癥狀。經過仔細診斷,老人確實患上了腦梗。奚之平迅速為老人開具了相應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幸虧發現得早,腦梗一旦發病,對老年人的身體將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奚之平說。
除了日常的診療工作外,奚家父子還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他們主動請纓戰斗在抗擊病毒的最前線;2016年蕪湖地區遭遇洪水時,他們主動上埂巡查并開展義診活動;從2010年開始,他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前往敬老院服務五保等困難群體。他們的足跡遍布區內20余個敬老院,無償義診了1.1萬余小時,免費贈藥7萬余元。
奚家生的初心堅守,奚之平的接力傳承,不僅為村民們帶去了健康與希望,更為鄉村醫療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奚家生和奚之平父子的堅守與奉獻,如同一股溫暖的力量,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鄉村醫療事業,共同守護鄉村的健康與未來。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