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消息稱,1月份至2月份,“兩新”政策進一步發力顯效,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繼續發揮擴消費、穩投資、促轉型、惠民生重要作用。
1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出臺分領域實施細則,及時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快推動“兩新”加力擴圍政策落實落地。
在“兩新”政策帶動下,各地各部門大力提振和擴大消費,不斷激發消費新活力。數據顯示,1月份至2月份,汽車以舊換新超過107萬輛,帶動新車銷售額達1165億元;家電以舊換新申請量超過2000萬臺,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類商品零售額達1537億元,同比增長10.9%;手機購新補貼效果尤為亮眼,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大幅增長26.2%。
“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規模增加至3000億元,通過提供財政支持和激勵措施,有效激發了市場的消費活力。”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中包含的以舊換新補貼,尤其是在汽車和電子產品領域,顯著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此外,今年補貼政策還擴展到家電、手機等消費品,通過補貼促進了消費升級,增加了相關商品的銷售量。
“兩新”政策不僅有效激發了消費活力,還持續拉動投資增長。今年2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設備更新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展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糧油加工等領域。
在政策帶動下,1月份至2月份,全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8%,增速比2024年全年加快2.3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高13.9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2.3%,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6個百分點。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新”政策對投資的“撬動”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制度創新構建了“標準牽引—產業升級—投資迭代”的傳導鏈條。同時,通過“預期管理”有效減少了市場觀望情緒,當企業清晰看到技術路線和準入門檻時,設備更新投資的沉沒成本顧慮大幅降低。此外,這種投資具有乘數效應,新設備投入還會催生配套服務需求,形成“硬件投資+服務增值”的復合增長極,使投資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驅動。
值得一提的是,“兩新”政策還穩步提升了標準水平。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國新增發布“兩新”領域國家標準13項;截至目前,2024年和2025年“兩新”領域計劃制定修訂的294項國家標準中,已累計發布185項。這些標準的發布,不僅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廢舊產品設備高水平循環利用提供了支撐,還為消費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新”的產品、設備持續增長,“舊”的如何處理?洪勇建議,首先,進一步加強廢舊產品的回收網絡建設,提高回收處理的便捷性和效率;其次,加強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執行,確保廢舊產品得到安全和環保的處理;再次,可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政策激勵,支持企業開展廢舊產品的再利用和資源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回收技術,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最后,加強公眾教育,提高社會各界對舊物品合理處理的認識和參與度,共同構建綠色、可持續的循環經濟體系。
在設備更新方面,朱克力認為,可以構建“三軌并行”機制:對仍有改造價值的傳統設備,通過加裝智能傳感器或“嫁接”工業互聯網實現升級再利用;對高耗能高排放產能,設立梯度式碳稅杠桿,倒逼其綠色轉型;對落后產能則實施產能置換證券化,允許企業將淘汰產能指標轉化為新興產業投資額度。同時,建立跨區域產能協作平臺,引導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在轉型過程中溢出的適用性產能,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產業新陳代謝系統。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