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鶴玲(湖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岳奎(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新篇。要學習貫徹好習近平文化思想,必須全方位認識其重要意義與創新。
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物質”“階級社會文化的階級性”等思想理論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看待文化本質、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多次強調文化的階級性以及其從屬地位,認為無產階級的文化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必須服從并服務于革命事業,但同時也反作用于政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的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始強調文化對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的作用,并將精神文明界定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進入新時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國家實力的競爭愈來愈包含著文化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從文化對于民族和國家的根基、靈魂、標識、于經濟社會的引領性作用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的創新性認識和論斷,強調了文化的根本作用和戰略意義,繼承并創新了馬克思的文化理論,使之具有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并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卷入世界體系,陷入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境遇。面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中國的仁人志士開始從文化領域進行反思,并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但最終都未能帶領中國實現文化的繁榮和國家的發展。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次又一次飛躍,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圖景。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民族復興的高度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高度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當代價值,重估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學價值及其創造性轉化的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兩個結合”“七個著力”的觀點,傳承并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傳統文化態度和立場的創新認識,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世界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實踐。當前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以及由此構成的綜合國力已居于世界前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比拼文化影響力的時代。伴隨著中國由大國向強國邁進,如何實現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變是新時代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強理論總結與學術思考,用中國人自己的理論、方法、概念甚至價值觀,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不僅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創造的歷史。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魂脈”,傳承并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