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麗鋒、侯楠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入分析一些行業出現用工缺口的原因,從破解“有活沒人干”入手,解決“有人沒活干”的問題。從當前勞動力市場發展現狀來看,“有活沒人干”現象背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二是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求職者就業觀念仍需繼續轉變。
首先,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主要體現為高質量就業崗位的供給不足。社會整體就業水平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內在要求。高質量就業崗位供給不足會引起兩種現象:一是未能實現順利就業的高技能勞動者緩就業、不就業,導致“有活沒人干”;二是高技能勞動者被迫接受低技能工作崗位,形成對低技能勞動者的擠出效應,引起“有人沒活干”問題。這兩種問題都會造成人力資源錯配和閑置,加深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有鑒于此,應在充分激發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持續發揮其就業吸納能力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發揮其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創造能力。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產業的發展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在釋放出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變革也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應從高等院校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勞動者的技能培訓以及構建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入手,塑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幫助勞動者降低結構性失業風險,促進勞動者就業穩定性和技能水平的持續提升,更好地面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轉變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一系列新就業形態,新職業成為就業蓄水池,為勞動者帶來多元化的職業選擇。今年5月,人社部公布了19個新職業,其中就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網絡主播等職業。應該注意到,不少行業尤其是靈活就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擴充就業渠道的同時,相關從業者也面臨社會保障不足、就業穩定性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因此,通過引導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才能充分發揮其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作用。
其次,從勞動力市場配置角度來看,人崗匹配效率仍有待提高。“有活沒人干”存在一定的行業性與地域性特征,例如,近年來出現的制造業用工短缺以及珠三角等地區的季節性用工短缺現象。破解地域性問題,需要破除一系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降低勞動者的遷移成本,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促進勞動者在地區、行業間的流動與高效配置,并通過引導產業轉移等方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增加。破解行業性問題,則需要通過良好的晉升機制、友好的工作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穩定的職業發展路徑等來提高就業質量,提升行業吸引力,以此破解招聘與留人難題。
促進人崗匹配效率的提升,還應從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入手,提升公共就業服務在城鄉、地域間的均等化水平、智慧化水平,通過建立失業監測和高質量就業信息網絡,降低勞動者的職業搜尋成本,及時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幫扶,完善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高校及人力資源部門還應構建起科學的就業質量評估體系,對當前勞動力市場形成更為準確、全面的認知,豐富政策工具箱,為促進就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基礎性服務保障。
最后,求職者就業觀念仍需繼續轉變。擇業的過程實際上是求職者根據自身已有認知選擇工作的過程,求職者的職業期望受到自身人力資本水平以及家庭、社會輿論等因素的影響,反映的是勞動者的就業價值觀。應當看到的是,社會不斷發展帶來了就業觀念的快速轉變,例如,人們對工作靈活度、職業價值感、個人興趣以及包容多元的職場氛圍愈加重視。但也有不少人的認知仍受傳統觀念影響,比如,高學歷求職者就業預期過高。應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例如,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應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前提下,幫助他們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以及當下就業形勢,擴展就業視野,理性調整就業預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融入更多的就業價值觀教育,培育擇業自信心和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通過人才認定、職稱評定等方式,提升缺工行業從業者的價值感和榮譽感,由此引領全社會就業觀念的轉變。
從根本上說,就業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高質量充分就業則需要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因此,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提升發展的就業帶動力,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增容的過程,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