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強、胡蕾(南京大學江蘇數字經濟研究院、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在若干科技領域已實現趕超并處于全球前沿。同時,在某些領域原始創新能力薄弱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我們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協同創新為依托,以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為目標,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
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內涵
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集中體現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和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兩個方向。
一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是要求創新要素按照產業鏈各環節的需求進行合理配置,創新鏈要主動融入產業鏈,更好地發揮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推力作用。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根據產業需求布局科技創新前沿,加快推動科技攻關,尤其是聚焦產業化前景明確的前沿科技以及可滿足當下產業需求的先進技術進行攻關。重點解決我國產業鏈主體創新能力不強,缺少核心技術的現實問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程度高、富有韌性的現代產業體系。
另一方面,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要求創新鏈主動向產業鏈延伸,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通過實現商業化運營培育出全新的產業鏈,催生更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關鍵要突出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的落腳點,使得創新鏈的成果能夠轉化成經濟效益。真正解決科技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中束之高閣的問題。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門類,細分的不同工業部門發展速度有快有慢,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高有低,所以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兩種融合發展模式都普遍存在。討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必然不能只強調某一方對另一方面的拉動作用,或單向促進作用,而是要強調雙鏈融合下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雙向螺旋式上升。產業鏈推動創新鏈的突破,創新鏈促進產業鏈的生成,兩者螺旋式上升,才能最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和發展。
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實現動力
首先,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離不開微觀主體的自發推動力。一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主動方是產業鏈上的企業。企業要在產業鏈上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固鏈,依托創新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提高產業鏈競爭力。針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部署創新鏈進行攻關,將創新鏈嵌入到產業鏈的過程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重視針對傳統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部署創新鏈,提升改造傳統產業,補短板、鍛長板,更好地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主動方是創新鏈上的主體。它們要對接市場需求,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既是產業鏈的核心主體,又是創新鏈的核心主體,能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并實時反饋。真正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才能更好發揮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科研院校及高校等作為創新鏈上游的重要主體,要與產業鏈上的企業充分交互,形成科技創新利益共同體,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共擔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在未知領域中的高昂創新成本。
其次,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需要政策改革的推動力。當前主要是通過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兩大系統之間融合發展的通道。我國科技政策要更加注重基礎研究,強調原始創新,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鼓勵向無人區探索,容忍前沿探索的失敗。同時,要強調市場應用層面的需求側改革,要能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的優勢,盡快突破創新成果缺乏本土市場需求的困境。例如各級政府帶頭,積極推進“首臺套”政策,在政府采購中率先使用本土企業的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在各類招標中對于本土企業的競標資格給予適當的傾斜措施。
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第一,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筑牢科技創新強國的人才基礎。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就要重點研究能擔當“國之重器”的重大原創與核心技術。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筑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機構在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同時,要全面梳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斷供”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在國家實驗室等創新高地合理分工布局,長期堅持和大膽探索相結合,保障持續穩定地投入,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以新型研發機構為抓手,形成以科學家為中心的“科研特區”。還要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為關鍵舉措,以促進人才集聚為目標,不僅要持續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還要為人才發揮其所學所長提供關鍵機遇,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第二,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一是推行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鏈長”制。作為特定區域產業鏈的鏈長,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主動承擔起創新鏈鏈長的職能。雙鏈長要從頂層開始謀劃,推動各級政府切實發揮政策計算器功能,根據企業的特征主動匹配,為企業提供更為完善的配套政策服務。在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時,在創新鏈正常運行遭遇各種阻礙因素時,鏈長要積極協調,凝聚創新鏈上各主體的共識,積極引導創新資源跨界流動與優化配置。二是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創辦科技型企業,選取核心技術研發進程中的關鍵時間節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來構建產業鏈。支持科研人員技術入股創辦企業,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為科研人員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有序流動打造“旋轉門”。三是搭建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新平臺模式。借鑒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安徽創新館的經驗,以平臺化運行的思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生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四是針對行業共性技術、有代表性或示范效應的關鍵核心技術,實施“賽馬”和“揭榜掛帥”制,推動科研機構按照產業需求進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科技供給能力。
第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產業鏈競爭力。一是要以領軍企業為核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在橫向和縱向上建立企業研發交流平臺,有效整合并優化配置多方參與的創新資源要素,聯合攻關,更好地推動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的研發。要鼓勵和引導領軍企業提高關鍵零部件等中間產品自給率,推動引進吸收再創新模式向自主創新模式動態轉換,提升全球創新鏈地位。二是要推動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和“顛覆式創新”之路。中小企業要深耕細分領域,堅定做好下游大客戶背后的隱形冠軍;要以細分領域中的不可替代為核心目標,堅持持續創新,構成細分領域的高進入壁壘。中小企業往往是孕育顛覆式創新的關鍵主體。中小企業在戰略調整方面更為靈活,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和變化,快速組建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團隊,從多個來源獲取靈感和創新思路,能為顛覆式創新活動提供萌芽的土壤。再次,重點發揮國有企業的雙鏈主作用。大型國有企業更適合憑借其產業鏈的鏈主地位,承擔其創新鏈的鏈主功能,協調創新鏈上的其他主體。大型國有企業也有足夠的研發資金,適合持續地開展累積性創新,能保證在攻克行業共性技術方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第四,發揮數字技術的黏合劑功能,提高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整體效能。一是要讓數據要素充分賦能其他生產要素,孕育出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直接提升創新鏈的整體效率,促進產業鏈的發展。二是鼓勵互聯網平臺積極采用新型數字技術實現轉型發展,培育一批供應鏈運營、金融科技服務等新型平臺組織。供應鏈運營平臺使得企業能更快更準確對供應鏈上下游信息進行采集、整合和分析,促進供應鏈不同環節的協同與互動。三是加快應用數字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尤其是對傳統產業加速進行數字化改造。要實現研發和生產更緊密地互動,消除產業鏈與創新鏈中的信息孤島,進一步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然后,在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過程中,要應用數字技術更加精準地調整創新鏈布局。要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市場失靈可能性,提高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效率,幫助科技創新主體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精準對接。四是應用數字技術使得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對接不再局限于狹小的地理空間,加快科技知識空間溢出的速度與范圍,使得科技知識的空間分布進一步扁平化、分散化、去中心化,加快構建全新的全球創新生態系統。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