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大運河成功申遺十周年之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興未艾、成績斐然,樹立了正確的保護理念,實現了區域融合發展,打造了一系列重點項目與精品工程。展望未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依法治河,加強大運河文化法治建設。保護大運河,立法需先行。要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基礎上,根據大運河線性活態文化遺產的特點,制定大運河保護法律法規,對沿河省市的大運河文化治理進行指導規范,為各地運河文化保護性法規的制定提供參考。要拓展大運河文化遺產立法空間,提升執法力度,通過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航運交通等方面的配套法規制度,確保大運河相關法律法規與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相銜接,形成上下聯動、協調一致的法律體系。
科技賦能,拓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空間。構筑大運河文化遺產數據平臺,對相關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為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打造大運河文化數字博物館,通過虛擬展覽、在線互動等方式,讓更多人群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運河文化的魅力。通過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和整合,為制定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加強對運河文化保護領域數字化技術、智能監測技術、遙感技術等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推動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的科研項目和技術創新,通過共享資源、協同攻關等方式,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
凝聚力量,構建大運河文化協同發展機制。大運河縱貫南北,協調機制尤為關鍵。要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下,加強運河沿線省市之間的溝通,打破省際行政壁壘與制度障礙,在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制定、遺產監測體系構建、文化資源整合、旅游線路打造、水資源協調管理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運河文化資源共享與經驗互鑒。沿河省市通過設立大運河文化發展基金,加大對運河文化建設的資金、技術投入,密切人才交流與培養,為協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要加強文旅、水利、交通、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協同合作,促進資源整合,強化宏觀管理,完善公共服務協調機制,共同推動運河文化傳承和發展。
文旅融合,創新大運河文化挖掘利用機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打造文旅融合經典案例。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項目庫,實施運河文化品牌建設工程,推動大運河人文資源向人文經濟轉化。堅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利用大運河文化IP產業資源,創新運河文化活態傳承發展利用模式,激活文化游、生態游、鄉村游、研學游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大運河文旅融合系列項目。創新舉辦文化市集等節慶活動,利用新型媒介傳播效應,加強線上宣傳和立體化運營,講好大運河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劉為民,系山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