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關系主體結構上強調“主體間性”,以“交互式主體”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單子式主體”
在現代國家生存理念上強調“命運與共”,以“和諧共存”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沖突對抗”
在文明發展價值取向上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民至上”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資本至上”
在國際社會發展觀念上強調“共同繁榮”,以“多元—復雜”發展觀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單極—線性”發展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再接再厲、開拓創新,成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并不斷推進其豐富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作為一個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對于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從戰略高度予以深刻把握、深入理解。基于中國共產黨偉大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豐富的文明意蘊,是中華文明的時代展現,是社會主義文明的偉大成果,為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貢獻。
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厚植文明底色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人類文明新形態孕育于民族復興的歷史過程,匯聚著民族歷史文明的精華,是民族復興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文明的時代樣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厚植了文明底色,使民族復興本身具有豐富的文明意蘊,從而超出了民族的局限,凸顯了世界的向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文明影響。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有著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歷史,為引領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然而,任何文明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曲折甚至危機,中華文明亦未能幸免。18世紀中后期,西方文明在工業革命的驅動下迅猛發展,實現了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此時,中華文明還處在傳統文明發展階段,一場東西方之間、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對抗不可避免。對于舊中國而言,鴉片戰爭開啟了國家蒙難、民族蒙羞、文明蒙塵的屈辱歷史,曾經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受到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強制打開了舊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也將中華文明帶入世界現代文明發展洪流之中。中華民族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存危機,中華文明遭受重創。在民族危難之際,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大批有志之士開始探尋救亡圖存之道。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大地主階級,發起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試圖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器物來實現自救,但在甲午戰爭中宣告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效仿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試圖通過改革政治制度來救亡圖存,但最終還是在封建保守勢力的打壓下失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統治,成功將民主共和國的旗幟豎立在了中國大地上,但結果未竟全功,中國依然是一個內部專制(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實行個人專制)、外部受帝國主義列強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同階級的先進中國人雖然都為救亡圖存進行了積極探索,但都沒能達成民族獨立的目標,無法承載起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
與這些階級不同的是,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兼具革命性、先進性、人民性、自主性,自覺肩負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華文明的發展迎來真正轉機,中華民族由此正式開啟了走向復興的偉大征程。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華民族站立起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從“一窮二白”走向了總體小康,使中華民族富裕起來;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使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強大,迎來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特別是,中華民族在實現現代化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客觀地開啟了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和平發展,由此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此意義上,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在現代社會獲得新生并重塑輝煌的過程。
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華文明在當今時代的發展成果和存在樣態,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豐厚的文明底色和世界性的文明意義。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和平發展中創造的,體現了文明進步的和平性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會鞏固和增進人類文明的成果,只會給世界各國帶來福音,不會破壞或損害其他民族的文明。另一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共同發展中創造的,體現了文明進步的共同性要求。中華民族是在共同發展中走向復興,能夠襄助其他民族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和平發展、共同發展中創造的,這種和平性、共同性的文明發展特性,既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和平主義和普惠共榮的文明底色,也為世界其他民族發展及其文明創造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發。
二、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全新選擇
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的現代性文明,是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獨立自主進行現代化建設而取得的文明成果。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意味著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完全能夠獨立走出適合本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性文明。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艱辛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有別于西方模式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中國式現代化,在此實踐基礎上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巨大的文明成就和成功的實踐經驗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第一,要堅持走自己的路。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實踐中,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順利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這表明,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通過“走自己的路”實現現代化目標。
第二,要堅持守正創新。現代文明是傳統文明的延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傳統文明在當今時代的創新發展。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發展中國家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守傳統之正”,不能妄自菲薄、割斷歷史、拋棄傳統,也要“創時代之新”,不能故步自封、落后于時代。
第三,要堅持全面協調發展。現代文明理應是全面協調發展的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既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又把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作為重要任務,既強調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和經濟基礎的決定性意義,又強調社會各領域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既注重國內現代性因素的培育,又注重國外現代性條件的運用,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面協調發展是當代中國文明創造的基本方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
第四,要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合作共贏才是正確的發展之道。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始終注重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這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拓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贏得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合作共贏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既好又快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必然選擇。
三、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積蓄中國力量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產物,是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它的成功創造,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形態走向高級形態的自然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500年歷史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創造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其輝煌時刻曾經建立起擁有世界1/3人口和1/4土地的強大社會主義體系,極大撼動了資本主義力量對世界的統治。但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義在西方興起,世界社會主義逐漸衰落,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資本主義力量重新占據了世界主導地位。在當今時代,現有的約30個發達國家全部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僅存的5個社會主義國家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力量不僅占據著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的制高點,而且主宰著國際秩序,擁有絕對的國際話語權。就此而言,資本主義文明客觀上構成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
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推進中國現代化,在艱辛的探索實踐中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從世界舞臺邊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深刻影響國際社會發展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社會主義大國。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1000元,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建立和完善了科學有效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強大的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培育和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化,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顯著增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了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社會大局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構建了行之有效的生態文明體系、環境治理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制度,探索了綠色發展的有效形式,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并作出重大貢獻;以實際行動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以豐富智慧促進國際社會更好發展,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這一系列文明成就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厚的現實內容,有力展現了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積蓄了中國力量。
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產物,與西方國家創造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存在顯著差異,具有諸多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所不具備的特性和優勢。它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揚棄了西方文明,與時俱進地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和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總要求,指引人類文明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具體而言,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國際關系主體結構上強調“主體間性”,以“交互式主體”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單子式主體”,凸顯了文明發展的關聯性、共同性;在現代國家生存理念上強調“命運與共”,以“和諧共存”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沖突對抗”,凸顯了文明發展的互利性、合作性;在文明發展價值取向上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民至上”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資本至上”,凸顯了文明發展的屬人性、全面性;在國際社會發展觀念上強調“共同繁榮”,以“多元—復雜”發展觀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單極—線性”發展觀,凸顯了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人類文明新形態蘊含的包容、和諧、人本、共榮等人類文明進步理念,同時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要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性”意蘊,就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內在理念的集中展現。將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既能凸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向度,也能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內涵。
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以廣闊的世界胸懷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聯系起來,將中國的發展置于世界場域;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義,以科學的思維方式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明實踐聯系起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理論支撐;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合理的價值規范找到了世界各國利益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價值基礎;著眼世界大局和人類文明發展未來,以深刻的文明關切將各國利益提升為世界整體利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強調世界各國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積極作為,以科學的實踐主張明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容,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具體要求。人類文明新形態蘊含的文明主張、體現的文明情懷、產生的文明影響,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