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治勇(華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可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新時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兩大重要主題,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存在著緊密的內在邏輯。從理論邏輯上講,二者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矛盾學說及發展階段的理論基石之上,同時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時代的飛躍。從歷史邏輯上講,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而中國式現代化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以拓展和深化。從實踐邏輯上講,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以及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七個方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而這一矛盾則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戰略舉措,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基本矛盾學說的基石之上,其核心旨歸就是要實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更好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更好相適應、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這是一次重大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以及發展動力學說。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進步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石,二者同時又在實踐交互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其提供了全新理論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強調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征,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理論,為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新路徑、新經驗、新形態。
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這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間的歷史邏輯。改革開放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轉折點,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創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新進程,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決定,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堅實的制度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在改革中開啟、開創,又伴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不斷豐富和拓展著新的內涵。
回顧改革開放史,不同歷史階段的改革重點和任務雖有不同,但共同點在于,都是圍繞著推進現代化建設展開的。從改革開放初期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到新時代強調高質量發展,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在不斷豐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加注重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更加聚焦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以更好激發社會內生動力及創新活力,這些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在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中不斷拓展的具體體現。
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通過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等這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與保障的。以上便是二者之間的實踐邏輯。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保障。通過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健全市場體系,促進市場充分發育,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健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制度瓶頸,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建設提供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領域的重要目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通過改革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進一步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行使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在身邊的事務中充分表達意見,保障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領域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支撐。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通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醫保制度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多元化養老模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態文明領域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征的體現。通過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加強水資源保護管理,推進排污權交易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推動綠色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安全保障。通過健全國家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供給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公共安全管理,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維護社會穩定,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黨的建設領域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和領導制度體系,加強黨的各項內容建設,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確保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