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這段論述蘊含著對人類文明史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
路徑選擇
中國為何要堅持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世界上已有的其他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契合中國的實際,而且那些現代化模式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和困境。
就全世界范圍來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數量仍然相當有限,多數國家仍處于不發達、欠發達水平,而且各國現代化程度和樣態極不均衡。由此可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伴隨著殘忍的殖民掠奪和瘋狂的資本擴張,以及因侵略殖民地、搶奪海外市場等爆發的一系列戰爭。可以說,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充滿了血腥、貪婪、屠戮,充滿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全世界勞動人民、被壓迫民族與人民的血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可能選擇西方那種殖民侵略的現代化模式。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40余年的時間內,不僅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踐證明,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豐富內涵
實際上,被一些人長期奉為圭臬的西方現代化文明形態,只是在人類文明史中影響相對較大的一種文明形態。但是,經過與日益興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比較之后,尤其是一些國家照搬西方模式非但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陷入動蕩之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實際效用有其局限性,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都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具體來看,中國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豐富的內涵,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念。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經濟方面,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文化方面,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學習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同時我們從來沒有忘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并把這些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文明、生產發展等方面,我們保持開放謙虛的態度,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應及時總結人類文明新形態,并將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以進一步弘揚和光大,絕對不能盲目學習西方、迷失自我、走上彎路歧路。
價值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理解。
第一,走出了西方中心論認識慣性的誤區。在文藝復興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西方文明中心論長期成為一種壟斷型的思維方式。即便是當今的世界體系,基本上仍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劃分。實踐已經證明,這一體系并不公平、公正。實際上,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并不能夠享受西方文明的陽光雨露。第二,凸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性。我們現在需要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所體現的獨特之處進行系統總結,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增強走中國道路的自覺、堅定走中國道路的自信。第三,推動了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的融合。從人類文明的視野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中的一些有益做法豐富到人類文明當中去,推動了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的融合。第四,充分發揮中國在世界現代化中的示范作用。面對百年變局下“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述中國主張,提出中國方案,傳遞中國經驗、中國智慧,極具示范作用。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欠發達國家的經濟長期處于低迷徘徊狀態,社會亦動蕩不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相關理念和實踐方式能夠提供寶貴借鑒。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共黨史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