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何去何從?是朝向板塊化、區域化抑或本土化方向發展,還是在各式各樣的逆全球化中經歷負和博弈煎熬?為回答全球化之問,中國積極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致力于打造一個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的新格局。中國在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強調全球社會的和諧共生,引領國際社會攜手前行,共同塑造一個更加平等、開放、包容的全球經濟新秩序。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不僅體現了中國對古老智慧的現代傳承,更展現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轉化為全球治理新方案的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和諧共處的理念
“和為貴”思想的現代應用。《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和為貴”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意指在人際交往與社會治理中,以禮儀為手段,追求和諧共處之境,視和諧為最為珍貴的社會價值。步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時代,“和為貴”被賦予新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和睦,這種理念在經濟全球化中體現為倡導各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而非零和博弈。在全球經濟治理中,這一思想鼓勵建立基于對話、協商和合作的爭端解決機制,減少沖突,通過構建多邊貿易體系和投資框架來促進各國利益的和諧共生。
“天下大同”觀念的全球視野。《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描繪了一幅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國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的理想世界圖景,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世界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崇高追求。“天下大同”不僅是對修齊治平思想的外延,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愿景的早期表述,體現了古人對普遍仁愛、禮運大同社會的深切向往。它呼吁各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成果的共享,共同應對諸如貧困、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努力邁向一個更加包容、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天下大同”為解決國際經濟不平衡、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繁榮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指引和價值基礎。
“天人合一”哲學賦能綠色經濟。《周易》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句話即“天人合一”的精髓。它體現古圣先賢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強調順應自然法則,以期達至宇宙萬物和諧統一之境。“天人合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認為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以達到萬物和諧、生命共存的理想境界。它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價值導向和智慧源泉。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嚴峻挑戰的當下,將“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意味著轉向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仁愛共濟的精神
“仁者愛人”原則下的全球責任。《孟子·離婁》下篇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就是指君子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在于有一顆仁愛的心,狹義是對君子個人的道德規范要求,廣義上指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友好與善意。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是實現區域發展平衡的全球化,此種理念體現在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資金援助和能力建設上,并非如外界所說中國是在轉移過剩產能,而是出于友好去幫助其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共享全球化成果,實現共同發展。
“扶危濟困”傳統的國際實踐。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是人們扶危濟困的基本動機,正是因為人們有“惻隱之心”,人們就會“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就會尊老愛幼、相互愛護、相互幫助,就會有扶危濟困的思想和行動。普惠的經濟全球化包含對后發國家的同情,表現在中國通過國際發展合作、債務減免、緊急援助等形式,為遭遇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的國家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緩解其困境。
“同舟共濟”意識下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春秋·孫武《孫子·九地篇》:“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哪怕吳國人和越國人是相互仇恨的,但當他們同乘一船在海上遇到大風時,也會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樣互相救援。當前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互相幫助,攜手渡過難關的精神尤為重要。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這一意識促使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研發、分享醫療資源,展現了全球團結的力量。
開放包容的胸懷
“有容乃大”的氣度與國際貿易。《中庸》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指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闡述了宇宙和自然的運行規律,中國文化具有與生俱來的包容精神。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是體系、區域、規則包容,體系包容體現在中國對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推動,以及對不同貿易伙伴開放市場的承諾,促進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增進全球經濟一體化。
“兼收并蓄”的態度與文化多樣性。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這是說高明的醫師會把不同類型的東西都收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文化包容可以為經濟包容提供精神動力,促進民心相通。中國兼收并蓄的態度在全球化進程中體現為,強調尊重并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其不僅有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也是激發創新、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源泉。
“海納百川”的格局與新型全球化。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意指海洋之所以能容納多條河流,原因在于海洋的寬廣,人的心胸也應當如此。中國倡導的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多方參與的網狀經濟治理結構,一種“海納百川”的經濟格局。當前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這一格局鼓勵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包容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特殊需求,確保技術進步的紅利能夠惠及全球每一個角落,減少數字鴻溝,共享數字紅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