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確立了歷史領域的唯物主義原則,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解讀了人類歷史進步的密碼。那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呢?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客觀的“歷史法則”展開對歷史規律的進一步探索,在知識圖譜、研究基點和思維范式上超越了人本主義歷史觀,實現了歷史觀的革命性變革與批判性躍遷。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形成與發展軌跡并非線性的顯現,而是呈現出從理論批判到理論發現再到理論超越的階梯式演進過程。從《萊茵報》到《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展開集中批判,開啟了唯物史觀轉向。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以現實的社會基礎——“市民社會”為基點,批判黑格爾的國家觀,從宗教批判、神學批判走向法的批判、政治批判,把批判的領域從“天國”降至“塵世”。在《巴黎手稿》時期,馬克思開始超越傳統哲學的理論語境,在人的感性實踐活動視域中開展政治經濟學批判。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用“異化勞動”來解剖資產階級社會經濟,把歷史描述為一個客觀的運動過程,從此馬克思的“歷史”有了感性的邏輯起點。1845年,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用人的實踐活動來定義歷史,指出人可以通過能動性的發揮來推動社會變革。從而以唯物論為基礎,在對現實的批判中確立歷史唯物主義法則。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提出歷史的本質就是人的現實的感性的實踐活動,準確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實踐觀和歷史觀。1845年至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聯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莊嚴宣布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使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有了鮮明的價值指向。之后,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等著作相繼問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不斷被充實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開啟了從“世界何以可能”到“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歷史研究轉向,展現出唯物史觀的鮮明特質和豐富內涵。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把“人”作為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深入思考“社會”問題,從而確立唯物史觀。馬克思眼中的“人”是處在社會關系中“有生命的個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以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代替“無人身”的“自我意識”的自我運動,對歷史的認知實現了從“理的邏輯”向“人的邏輯”轉變,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探尋人的解放道路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最終形成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石是“實踐”。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的出場,使歷史主體真正轉向了現實物質世界,人類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便具有了“現實”維度,現實的人以及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點。馬克思認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衣、食、住等生存需要的資料,人類歷史發展最為本真的動力就在于實踐活動,人可以通過實踐的對象化活動改造自然世界、創建人類世界。歷史的生成過程其實就是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從而用“實踐”概念,實現從“解釋世界”向“改造世界”的歷史觀范式轉換,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理論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從而建構了唯物史觀的第一對范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指明社會存在是一種對象化的存在,人的對象化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認為生產不是孤立的個人的生產,一定會產生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二者之間辯證統一。借由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和張力作用,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規律”,找到社會制度變遷的現實根據與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勾勒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完整結構。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英雄史觀,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將思想轉變為現實力量的主體,是人民通過最基本的勞動實踐活動創造歷史,科學地解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人作為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真正的主人。當然,人作為自然性和超自然性、自在性與自為性的統一體,其創造性活動要受社會規律和客觀條件的約束,“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看來,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共產主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自由人聯合體”就是唯物史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到共產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會得到實現,人類才能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馬克思認為全人類的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是生產狀況和交往狀況促成的歷史發展過程,共產主義就是一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必將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就成為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大歷史觀深刻把握百年黨史發展脈絡和人類歷史演變規律,強化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在鮮活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民族復興偉業。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指導下,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維護黨和國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建構國史黨史軍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用準確的數據、詳實的資料、科學的分析、可信的結論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正確把握宣傳導向,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強化各類媒體使命感責任感,提高黨史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增強唯物史觀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張紅)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