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道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其必須將人民放在中心位置,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以人民為中心是黨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以人民為中心明顯區別于西方的個人中心。西方國家特別是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將個人作為社會政治生活的基點,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主張個人至上,并以此為基礎處理社會關系和政治生活;強調對國家權力進行限制以保護個人的自由權利,從而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理論基礎。個人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激發人的潛能,培養人的獨立性,卻容易導致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行為,破壞社會公平與和諧,忽視社會整體利益。中國共產黨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強調跳出個體看世界,既要看到個體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更要看到整個世界的發展變化,注重整體視角和全局性,因而更具集體主義精神。個人主義往往導致精英主義,集體主義則不同,它更強調處于社會大多數的人民大眾,認為普通群眾才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少數個體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建立起獨特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觀,將人民置于主體地位,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整體利益的維護。總體而言,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觀主要包括以下內涵。
1、人民史觀
以人民為中心首先是一種世界觀和歷史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歷史的根本看法,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人民在具體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創造了歷史,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將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歸功于人民,“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創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將人民與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賦予人民以無比崇高的地位。人民史觀確立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史觀,也就必然將人民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群眾是社會的大多數,代表著社會前進的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順應歷史發展規律。
2、人民立場
立場就是價值觀,持什么立場就意味著為誰的利益服務。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使命決定了其革命和斗爭都是為了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人民立場作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澤東強調“共產黨是后來因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并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明確提出永久站在人民立場上,為人民服務的命題。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總結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和使命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除了人民利益之外,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堅定的人民立場賦予中國共產黨堅強的戰斗力,從而能夠在革命和建設等各項事業中無往而不勝,并為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贏得了民心。
3、人民當家作主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體現在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中,更要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建設和政治實踐中得到保證,中國共產黨因而創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馬克思在評價巴黎公社時就明確指出,“它所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只能顯示出走向屬于人民、由人民掌權的政府的趨勢”。人民掌握權力是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實現人民利益至上的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等就選中了“民主”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標志著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制度載體誕生,并因憲法生效而確立了相應的憲法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在政治實踐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更加健全,治理效能充分顯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愛國統一戰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共同構成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得到充分實現,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種原則得以在各項國家政治制度中貫徹執行。
4、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歷史觀、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安排層面的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了方向性問題,以人民為中心還需要體現在政策措施中,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首要目的是解決面臨的生活問題,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的工人普遍面臨工作條件惡劣、生活沒有保障、收入低等問題,必須通過革命來推翻剝削制度從而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革命的目的首先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在長期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總結了黨的治國理政實踐,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總結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雖然在不同時期的重點不一樣,從“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到“物質文化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但都瞄準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發展是普惠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不像西方國家發展帶來的利益只為少數人所享有。
5、黨的人民性底色
黨的領導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保證和根本推動力。正如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一樣,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和各項制度安排要在黨的領導下得到落實。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型政黨,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就是黨的使命所在。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會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人民利益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同時,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政治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才有主心骨,才不會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人民為中心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6、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
從長遠來看,以人民為中心將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中得到最徹底的貫徹實現。馬克思主義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終價值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在共產主義之前的社會,人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私有制,都不同程度地處于受奴役狀態;這種奴役不僅是有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奴役,也包括勞動者對機器的依賴、受其他人的監督、對產品的依賴等各種奴役。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人類將逐步擺脫受奴役狀態,實現全面發展和解放。這一過程從人的自然解放開始,人類擺脫自然的控制,成為自然的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解放,即人類從社會關系中獲得解放,獲得自由平等,消除社會不公平;自我解放,即個體能夠擺脫自我控制,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價值,也即實現人的全面解放。這種理想狀態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因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實現了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回歸為自然的人,這種狀態下才可能實現所有人的自由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在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的最終目標創造條件。
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觀,讓中國共產黨成為真正扎根于人民的政黨;以人民為中心賦予中國共產黨無比強大的力量和自信,從而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