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足百戶,土地不足600畝,無山無水無古建,這樣一個小村如何發展?陜西咸陽的袁家村,找到了一條“逆襲”之路,在關中民俗和特色小吃上下功夫,在一眾旅游景點中脫穎而出,村年綜合收入超10億元。
秘訣何在?四個字:人無我有。民俗和小吃,各地都有,袁家村為何能脫穎而出?不同于有些小吃街、美食城,三步有重復、五步就雷同,袁家村匯集數百種特色美食,但一店一品,精工細作。共融共享取代了同質競爭,延伸并升級了產業鏈,聚起人氣不斷,最終成了“網紅”,10余年了依然“長紅”。
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和云南考察調研,談及怎么抓好旅游時強調,“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無我有的東西”。“人無我有”是科學的發展方法論,下足功夫做好這篇文章,就不愁發展路子和成長空間。
“人無”,正是發展的起點、創新的空間。南方丘陵地區,耕地碎片化、階梯式、不規則,大型農機開不進、不適配。一些企業正是看到這一空白,研制多種小微農機,既解了農戶的急,也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跟。水下隧道工程建設,控制地面沉降和內壁漏水是世界難題,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滄淵號”近日成功下線,解決“十隧九漏”、毫米級精度控制問題,刷新了行業新高度。從田間地頭到大國重器,“人無”就像是創新的孵化器,缺什么就發展什么,每填補一個空白,都在拓展發展的領域。
“我有”,則是要立足自身特色,把優勢不斷放大。不追求簡單的“我有你沒有”,而是錨定“我有你比不了”去努力。用一針一線的匠心造就口碑,全球80%的手工真絲地毯,從河南南召“鋪”向世界;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和工藝流程改造,全球一年銷售200億只打火機,其中約七成來自湖南邵東;浙江溫州把鎖做成千億級產業,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從“制造”到“智造”,搞起了鎖的“科研”……特色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演變的,找準、加力、深挖,將“一米寬”賽道掘至“萬米深”,哪怕是小產業,也能做出大空間。
各地都從“人無”處開拓、在“我有”處深耕,就能形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錯位發展、共同發展格局。小草不羨慕大樹的挺拔,草木蔥蘢才是共生系統;大提琴不嫉妒小提琴的悠揚,高低錯落方成曲調。同樣,各地在大局中找準自身定位,發揮獨特優勢,各展所長、優勢互補、串珠成鏈,才能激發區域協調發展強大動能。
讓每個“無”的空白都生長出創新希望,讓每個“有”的存在都閃耀獨特光芒,讓所有的“不同”在交融中美美與共,就能合奏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樂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04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